• 50阅读
  • 0回复

沙飞与摄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08
第11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沙飞与摄影
刘驰峰
今年5月5日是摄影家沙飞诞辰85周年纪念日。新出版的大型画册《沙飞纪念集》,为人们提供了他当年摄影创作的风采,使人们再次为其特有的魅力所倾倒。在沙飞短暂的摄影生涯中,他以坚韧不拔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斗志,为中国革命摄影事业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翻看一幅幅的照片,使我们走进他的摄影世界。
沙飞原名司徒传,广东开平人,1912年5月5日生于广州。在青少年时代,他就开始接受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的教育,不断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立志“做一个前进的摄影记者”。沙飞对摄影情有独钟,他认为摄影不但可以成为“革命的手段”,而且摄影本身可以是“暴露现实”、“描写现实诸相”从而“改造旧社会”的“一种最有力武器”。他不断地学习和探索,通过摄影创作实践,渐渐地培养了自己创作的风格。利用摄影的纪实性这一本质特点,通过作品内涵表现出个人的创作个性,形成了自己的纪实风格。
在30年代,摄影掌握在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手中,他们把摄影当做消遣娱乐的玩艺。人们也总把摄影和“玩具”、“不健康”和“浪费钱”等词语联系在一起。摄影纪实作品更是与影展无缘。尽管如此,沙飞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不顾条件艰苦和世俗偏见,刻苦钻研摄影技术,带着独特的感受和发现,去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1935年他拍摄的《图案》、《勤俭》、《渔光曲》和《绿波浣纱》等作品入选全国黑白摄影展,他也加入了全国最大的摄影团体——黑白社。1936年6月,他到汕头邻近的南澳岛,目睹了在日本经济鲸吞下岛上渔民的苦难生活,以犀利敏锐的目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对现实的批判,抓拍了组照《南澳岛——日人南进的一个目标》,成为我国最早以国防为题材的摄影组照,为其以后摄影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6年,沙飞从广州来到上海,进入了当时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由于学习木刻,有幸与鲁迅、鹿地亘等中日作家接触,亲聆教诲,开阔了人生视野。在鲁迅思想、风格的影响下,沙飞用摄影去反映劳苦大众的生活和抗日救亡运动。鲁迅一生喜爱照相,又是我国早期摄影纪实美学的倡导者,关心摄影事业的发展。1936年10月8日,全国木刻展览会的最后一天,鲁迅带病来到会场,亲切地与青年们交谈,他那炯炯有神的目光,昂扬激情的语调,给青年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他微笑着问沙飞:“你最近拍了一些好作品吗?”并说“基础打好了,才能产生出好作品啊!”沙飞聆听先生的教诲,不时举起手中的相机,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了《鲁迅在上海全国第二届木刻展览会上》、《鲁迅与青年木刻家》、《难忘的会见》等多幅鲁迅先生的照片,充分运用了摄影纪实特点,构图简练,影调明快,使作品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这一瞬间的历史镜头,不仅为后人留下了艺术珍品,也使我们永远忘不了鲁迅那傲骨雄风的战斗风姿。谁知11天后,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就与世长辞了。沙飞怀着悲痛的心情赶到鲁迅身旁,拍摄了鲁迅先生的遗容及葬礼,并以革命者的情怀,在《良友》、《时代》、《生活星期刊》、《中华图画杂志》等刊物上发表了《鲁迅与青年木刻家》、《悼念鲁迅》等组照,歌颂了新文化运动主将鲁迅的伟大,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沙飞在所拍摄的鲁迅照片的背面写下这样的誓言:“我们要继承鲁迅先生对恶势力誓不妥协的伟大精神!”从此,他的摄影创作进入了成熟阶段。
“七七”事变爆发后,沙飞奔赴抗日前线,参加了八路军。在华北抗日前线晋察冀开始了他历时13年的革命摄影战士的光辉生涯。
沙飞在晋察冀的整个摄影实践,是他一生中作品最丰富、成就最高的时期。从1937年9月采访平型关大捷,到1946年张家口军调部三人小组活动的摄影报道,他创作出中国摄影史上反映抗日战争诸方面活动的第一流摄影作品。沙飞在这伟大的民族自卫战争中,立下“为了增强抗战力量”的摄影创作宗旨,穿梭在烽火线上,经受着血与火的洗礼,拍摄了《战斗在古长城》、《沙原铁骑》、《白求恩与小战士》、《聂司令员和日本小姑娘》、《开展大生产运动》等大量的抗日作品,再现了晋察冀广大军民保卫边区、建设家园、抗战到底的意志。从这一时期的沙飞作品,我们不难看出,他创作的大量题材都是以塑造广大抗日军民为主,蕴含着自己对抗战志士真切深透的理解和雄浑壮烈的情感,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和真实性。他的摄影作品透露出一种精神,这就是军民同心协力打败日寇,拯救中华民族的钢铁意志和精神风貌。沙飞摄影作品的博大雄浑,并不仅仅在于场景、角度的选择。重要的是他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豪迈高亢的斗志和精神,显示出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伟大作用。同时,也反映出他在思想作风上、摄影技术上和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今天,我们回顾历史,缅怀这位革命摄影家,深为他的功绩赞叹。沙飞以自己的摄影实践,构建了新的摄影理论基础,使摄影纪实技法继续着他的活力和生命,为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