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让影片更吸引观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09
第5版(专页)
专栏:

  让影片更吸引观众
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韦廉
在接受《大转折》创作拍摄任务后,我努力去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它拍得更吸引观众。
影片中刘邓是主角,是上场的主力队员,而毛泽东则退至场外作为指导。影片一开始就是一组1947年夏刘伯承和邓小平量地图的手、焦虑的眼睛、严峻的面部和正在用剃刀刮头的大特写镜头,与毛泽东在陕北和蒋介石在南京活动的镜头交替出现;影片结尾是刘邓二人并肩而立,沉稳地凝视观众的近景。影片这个特定的叙述角度和切入的视点使观众能够在影片一开始就明白怎么去看这部影片,很快地进入到影片的规定情景中去。
把刘邓大军的行动线作为影片的主线,就可以有大量篇幅来塑造刘邓这两个人物了。刘邓二人休戚与共,并肩战斗,以至于有人说“刘邓之间是不能打顿号的”。再加上一部影片两个并列的男主角,这就成了我们进行创作的兴趣点和观众观赏影片的兴奋点。影片不仅表现了刘邓在政治上的志同道合,还着力发掘刘邓二人性格和气质上的反差与互补。在上集鲁西南战役之后,形势险恶,困难重重,部队在是留下休整还是立即南下的决策关头,又收到了毛泽东主席发来的“陕北情况甚为困难”的急电,影片延长了刘邓作出最后决定前的时空。二人内紧外松,一言不发,只是在最后刘伯承拿定主意冒雨走进邓小平的屋子,邓问:“走?”刘答:“走!”10多分钟时间,只此一问一答,就将刘邓二人的心灵默契充分表现了出来,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电影是拍出来的,好的构思离开了精心制作绝不可能变为受观众欢迎的精品。在《大转折》近500个拍摄日中,风、雪、雨、雾气氛就占2/3之多。置景师几乎每天都是抬着高压水泵上现场,回来都是一身泥水。他们说,拍了二三十年电影加起来也没有“下”过这么多的雨。为了表现刘邓大军坚持大别山斗争的精神风貌,影片尾声部队出山时穿的2000套“叫花子”服装和上千件“历尽沧桑”的道具,由服装师和道具师带着一班人整整加工了两个多月。为了表现战争的真实感,《大转折》中的炸点以黄色炸药TNT为主要材料,全片消耗TNT12吨。黄泛区中飞机追逐奔马的镜头,全摄制组用了整整一个工作日,拍出了预期的强烈视觉效果。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制作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如何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拍得更好看,是值得深入研讨的重要课题。(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