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马安健——痴恋山沟育苗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0
第4版(要闻)
专栏:中华儿女

  马安健——痴恋山沟育苗人
万建华张志雄
在湖南省东南边陲与江西接壤的一个偏僻穷山沟里,有那么一所小学,31年来,没有收过孩子们一分钱,百分之百的孩子入学读书。这就是马安健一手创办的一人一校四个年级的复式教育学校——炎陵县鲁坑小学。国家教委在考察该校复式教学成果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1957年,初中毕业的马安健因种种原因失去了继续上学深造的机会。看到目不识丁的农民用一粒粒黄豆丢进竹筒里记下一天天的劳动,他明白了文化对这穷山沟里的重要。后来,他成为民办教师,靠借用农民的土屋,靠把木板钉成架子和搬来石头做桌凳,靠门板上刷一层锅底灰做黑板,开始了教学生涯。
学校开张那天,马安健提着一块铜锣翻山越岭、串垄过寨去唤孩子,唤了半天,教室里还是空荡荡的。一个肩挎一篓猪草、身背一个小弟弟的12岁小女孩告诉他:“我想读书,爸妈说家里没钱,要我在家带弟妹,还要扯草喂猪。”刚强的马安健禁不住为之落泪。
几夜辗转反侧,几晚彻夜难眠。“我一定要让这些穷孩子们上学,要让他们免费读书!”他郑重地向村里人宣布一条规矩,允许孩子们带弟妹上学。课终于开了,但那一群群“尾巴”影响着孩子们上课,马安健又只好腾出自己的住房办起了“幼儿园”,既当老师又做保姆,还把床铺给困了的孩子睡,被褥天天都被弄得很脏,但他顾不得那么多,只想着让孩子们安心读书。
真要让穷山沟里的孩子们免费读书并非一件易事。马安健便带着孩子们开展勤工俭学,利用课余栽果树、种药材、养鱼、繁殖水稻良种、兴办粉丝加工厂。谁知付出艰辛劳动,却因缺乏经验,所栽果树、药材成活无几,鱼苗也发病死亡。但望着孩子们一双双企盼的眼睛,他又振作了精神,沿着弯弯山道走出山门,四处拜师学艺,还把师傅请进山里,住进学校。几经周折,几度春秋,功夫不负有心人,从1965年开始至今31年,他使那个穷山村所有的孩子得到了百分之百免费读书的机会,还为一些特困学生购置衣物、鞋帽和学习用品共计1200余件。
未经过师范正规培训的马安健,面对一间教室四个年级的复式教学曾一筹莫展。课堂闹哄哄的如同赶集的圩场。为尽快改变这种局面,马安健利用寒暑假自费下长沙、进京城到处求师取经,查找资料,日积月累,资料收集了好几麻袋,教改手稿撰写了好几箩筐。在艰难的探索中,终于掌握了科学的复式教学“动静”搭配规律。他还亲手设计制作了350多件教具运用于复式教学中,明显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汉字结构分析板”和“活页式多用小黑板”还被全国各地广为推广。30多年来,鲁坑小学学生多次参加地、市、县统考,成绩名列前茅,升学率达到百分之百。马安健也成了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
为惠及后人,他常常深夜守着孤灯著书立说,在他出版的10余部专著中,在他发表于《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报刊的34篇论文中,其经验、理论见解无不使同行和专家叹服。当他出任中国教育学会复式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的时候,仍离不开他一生眷恋的鲁坑小学的三尺讲台。他要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去打开山里更多的门户,为孩子们播种更多的希望。
  编者按
坚持26年,先后出资15万元,在自己生活的乡村,修建55座便民桥涵,养护17公里道路。山东临沭县农民郇士义的事迹,在当地成为美谈。下期《中华儿女》刊登第七十一篇《郇士义——修桥护路惠乡邻》。——编者(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