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12年超收意味着什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0
第10版(经济生活·财贸)
专栏:经济看台

  12年超收意味着什么?
夏才源
去年,辽宁省盘锦市实现工商税收15.95亿元,超额535万元完成全年计划,比上年增收1.45亿元。
一个仅有110万人口的省辖市(两县、两区),建市12年,税收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3%。连续5年实现财政“四无”:即企业无欠税,粮食无欠退,向省无借款,财政无赤字。
昔日被称作辽宁“南大荒”的盐碱滩,如今已发展成为令人刮目相看的“油气头,化工身,轻纺尾”的新型石油化工城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55个城市中名列第五位,率先进入全国小康城市的行列。
从1984年末建市到税务机构分设前的9年间,盘锦市税务系统共为地方财政组织收入25.4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90%以上),比计划累计超收8亿元。
自从机构分设3年来,只有760名干部的国税系统就实现工商税收43.2亿元,人均征收税款550万元,3年来为地方财政组织收入就达10.7亿元。
盘锦税收连年超收,不仅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也“用之于地方,造福于民”。
12年来税收给予盘锦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科教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带来兴旺发达。在基本建设投资中用于交通邮电业的投资3.8亿元,用于商业的投资4.2亿元,用于文教卫生事业的投资3亿元,用于城市公用事业的投资4.6亿元。就说交通吧,公路里程增加1380公里,新建辽河大桥一座,城市立交桥、天桥各一座,大辽河入海口货运码头一个。现代化的宽达80米的市府大街成为盘锦人的骄傲,60米宽的市区高级路面纵横贯通,市区扩展了1.5倍。
吃水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有史以来,地势低洼而又近海的盘锦地区生活用水一直是大泡子水,盐碱性大,水质太差,而且很脏。七八十年代随着辽河油田的开发,人们开始吃上水质好一点的深井水。近几年,市财政先后投资1亿多元,引来了清澈甘洌的石山泉水,从此,盘锦人结束了吃大坑水的历史。
税收“用之于民”是盘锦人民有目共睹的,而税收的增长,也意味着广大税务干部的辛勤努力。新税制实施以来,市国税局加快征管改革,培植税源,严格征收,堵塞漏洞,保证了税收的稳定增长,在为国家做贡献的同时,也为地方增加了收入。
广大企业以国家利益为先,千方百计抓生产,保税收。去年,辽河油田在深化企业体制改革,稳定油气产量的同时,克服资金紧张等不利因素,月税月清,完成国家税收11.84亿元。辽河化工集团公司在材料紧缺的情况下,积极缴纳国税3787万元。盘锦乙烯工业公司依靠科技进步,加紧改扩建工程,产量实现了超设计能力,在国内乙烯产品价格平均每吨下降2000元的情况下,仍然实现增值税9162万元,为国家和盘锦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