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文明“气候”与文明“上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09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做文明“上帝”

  文明“气候”与文明“上帝”
1985年我第一次进京,是参加一个现代文学讲座。去前因对北京的情况不了解,我特意向一位到过北京的人“请教”。他告诉我,北京是非常文明的城市,北京人很讲礼貌,“对不起”、“谢谢”之类的礼貌用语经常挂在口头;在那里要注意卫生,不能随地吐痰、乱丢瓜果皮、烟蒂、纸屑;坐公共汽车要给老年人、病人、抱孩子的妇女让座。真的上北京了,我把这些“教导”记在心里,并把不太上瘾的吸烟习惯彻底戒掉。
一个月后讲座结束了,我又回到湘西南这个小镇。然而,向北京人学来的文明举止、礼貌用语等等,仍然在我的身上保持着。进商场购买货物,我要称“同志”,要营业员给我拿样品,我要说声“请”,离开柜台时,我要说声“谢谢”。这样,赢得了售货员和周围顾客的好感,夸我是文明顾客。哪知,我这些行为,完全是北京“气候”的影响。
其实,也没有天然的北京“气候”。它的形成,自然离不开教育,离不开纪律的约束。北京的大商场里,经常播放提醒人们注意使用的文明用语,公共场所贴着“五讲四美”的宣传标语,尤其当你知道“外国人以北京看中国”时,一种做文明人、自觉维护祖国形象的想法便油然而生。
北京能形成这样的“气候”,与北京是首都,各级党政机关狠抓精神文明建设有关。北京在建设精神文明方面是全国各地的表率。因此,笔者建议各地结合本地情况,制订公民的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宣传教育和纪律约束,逐渐形成一种文明“气候”。在这种“气候”下,文明“上帝”自然会越来越多。
(湖南洞口县石江镇中心小学刘会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