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播撒知识良种——中国农科院百名专家赴黔送科技下乡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09
第10版(科技)
专栏:

  播撒知识良种
——中国农科院百名专家赴黔送科技下乡侧记
本报记者蒋建科胡跃平
一批特殊旅客
今年2月22日晚8时,从北京开往贵阳的87次特快列车刚驶出北京西站,14号车厢里就开始热闹起来了,乘客们三五成群挤在一起,兴奋地交谈着、议论着,就像一家人一样亲密无间。列车员这才注意到,她们这节硬卧车厢来了一批特殊旅客。瞧那行李架上,既没有高级的旅行箱,也没有大宗物品,只有一捆捆还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书刊和资料以及成袋成袋的东西,打开一看,尽是各种农作物的种子……原来,这批乘客全是中国农科院的专家,共有97人,组成“科技下乡团”,专程赴贵州送科技下乡。
“贵州农业这几年有了较大发展,但潜力仍然很大,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在那里大有用武之地”,曾在铜仁地区连续9年开展科技扶贫的玉米专家赖铭隆正向围在他身旁的同事们介绍贵州情况。老赖先后推广了10项玉米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使铜仁地区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在当地成了家喻户晓的扶贫专家,农民们亲切地尊称他为“赖包谷”。
春节前,刚刚度过25岁生日的《农业科技通讯》杂志社,派卞海军编辑带了一大批杂志,准备送到基层干部和农民手中。院科技局还组织人力加班加点,专为贵州等中西部地区赶编了一本《实用科技成果200项》,是从农科院近3000项成果中精选出来的,书后还附有各所的详细地址、邮编、电话、电报挂号等,便于农民联系。
记者在车厢来回一看,发现院机关各局、各所几乎都派一位领导披挂上阵,知名的专家也来了不少。院办副主任安成福研究员兴奋地说:“这是中国农科院响应中宣部等提出的‘三下乡’活动、实施进军中西部战略的实际行动,院里这次下了很大决心,吕飞杰院长等院领导亲自组织、带队,从京内外24个研究所抽调了97位专家,这在农科院还是第一次呢。”科技局长信迺诠接过话茬说:“加上已到贵州任科技副县长的12位专家,这次实际共有109人,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多给贵州办些实事!”
深夜,车厢已熄灯了,但仍然有人借着地灯昏暗的光线在备课……
让科技下村入户
26日一大早,专家们不顾连续乘车42小时的疲劳,分成9个组分赴贵州9个地、市、州。连日来,大家都沉浸在悼念小平同志的悲痛之中。一路上,专家们不禁回忆起小平同志1964年7月视察中国农科院特产所时的情景。陈庆沐副研究员深情地说:“小平同志作出了农业最终要靠生物技术来解决问题的英明论断,这是对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极大鼓舞,我们要以搞好这次下乡扶贫的实际行动来悼念敬爱的小平同志。”
当赴安顺地区的专家组来到普定县马官镇号云村时,村民们呼啦一下围过来问这问那。这个有340户人家的村庄大抓农业科技工作,走科技致富之路,在全省率先办起了村农业技术学校、村农业综合技术研究会,建成近300亩蔬菜基地。专家们来到村科技带头人杨德祥家的菜地里仔细查看,对他的种菜技术给予鼓励。蔬菜专家谢丙炎边看边说:“育苗要通风透气、防止病害,苗床每年都要换个地方,新菜区最好集中育苗……”杨德祥连连点头。
贵阳市郊区的黔陶乡骑龙村罗依寨,是江泽民总书记去年视察过的地方,全寨23户苗族农民前年刚从海拔1550米的山上搬下来,住进了新房子。科技局长信迺诠率专家组专程赶到这个山寨,村民们早已等候在村口,并以舞蹈欢迎。著名养猪专家赵含章研究员连一口水都顾不上喝就直奔农户家里。在吴国成家的畜圈里,养着6头猪、5只兔和3头牛,赵含章俯下身,用手逐个摸着猪,查看猪的生长情况,随手抓起一把猪食放到眼前仔细观看:“你给猪喂的是熟菜吧?”“是的”吴国成答道。“菜煮熟了猪吃得多”,“是这样子的”吴国成连忙插话道。“但是,生完猪仔的母猪要生、熟料各加一半来喂,因为生的菜叶维生素含量高,对猪的营养好。”“谢谢指导。”吴国成拉着赵含章的手感激地说道。
在贵阳市乌当区,听说农民企业家刘元举准备兴建一个10万头规模的大型养猪场,专家们不禁锁紧了眉头,这么大规模的养猪场,国内目前还没有,世界上也少见啊。专家组赶紧前去考察,发现这10万头猪场集中建在400亩土地上,他们就猪场布局、供水、排污、防疫、引种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在花溪区青岩科技示范镇,专家组现场查看了300亩桃树基地,见刚定植的苗子太小、埋得太深,果树专家左覃元研究员二话没说,就挽起袖子,下地当场示范正确技术,镇领导当场指示,立即学习、推广专家的方法。专家们一边调研,一边开办讲座,用了5个半天时间,分别就自己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及国际上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和我国将采取的措施详细作了讲解,受到干部和农民们的欢迎。镇宁县有个乡不通车、不通电,为了听专家讲课,乡长带着干部提前一天赶到县城,听完课,乡长大声说:“真是大开眼界,不虚此行!”
踏上科技扶贫的征程
半个月下来,百位专家走遍了30个县、101个乡镇的畜牧场、茶场、苗圃、农户等,举办各种专题报告会和系列讲座64场次,培训农业干部和技术骨干2500人次,向当地赠送各类书籍35种1220本,杂志340多册,挂图及内部宣传材料等3480份,赠送各类作物种子13种以及一批实验试剂,还现场签订了13项科技合作意向协议。
3月7日,在贵州省政府举行的座谈会上,省委副书记王思齐说:“中国农科院‘科技下乡团’专业齐全、阵容强大。各位专家求真务实、无私奉献,使所到之处的干部和群众十分感动。专家们的建议很有见解,针对性强,省委、省政府将认真研究落实。”中国农科院院长吕飞杰在会上说:“这次科技下乡活动从人员数量、时间、路程等方面在我院历史上都是空前的。这次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仅是我们与贵州全面合作迈开的第一步。这次是来认门的,今后要加强与各地、县的联系,为贵州引进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培养实用人才。”
这批专家才回京一个月,赖铭隆、吕凤金等一批专家又乘上开往贵州的列车,去逐项落实所签订的协议,踏上了科技扶贫的征程。(附图片)
右图:“瞧,这麦子缺肥,根系发育不好。送给你们一些新研制的微肥,试试看吧。”专家深入毕节地区的麦田,具体指导小麦生产。
右下图:专家组来到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兴致勃勃地查看牛蛙养殖场。张新公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