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心理效应的作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09
第10版(科技)
专栏:

  心理效应的作用
李胜先
30多年前,我参加一个医疗队,在西峡县遇到一位卧床不起两年的男性患者,双下肢已出现废用性萎缩。我们做了神经科检查,未发现神经系统的损坏,考虑是癔症性瘫痪,先给他做暗示性解释,随即作针刺治疗。他果然感到酸、胀、麻。第二天就自行下床活动。这个病例在当地引起轰动。其实我很清楚,并不是我有什么神术,而是复杂的心理效应起了作用。当时我还只是一个实习医生。
前些年美国的一所大学做了一个实验:数天前贴出海报,称当时某位非常知名的化学家将于某日来校作报告,并向大家展示他最近发现的一种新物质。那一天该校礼堂座无虚席。这位“化学家”说,他的这种新物质有一种气味,只要是嗅觉没有毛病、愿意合作的人都可以闻到这种气味。结果80%的听课者都说自己闻到了气味。最后讲课人告诉大家,自己并不是那位著名的化学家,而是一名大学生,瓶里并没有什么新物质。只是为了作一个心理学实验。这个成功的范例既证实了暗示作用、成见效应、权威效应相互叠加的作用,又告诫人们心理效应有可能引发巨大的社会偏差。
暗示是十分常见的心理现象。暗示有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反暗示等。人们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都能受到暗示,即是说,暗示随时有可能影响你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暗示被广泛地用于医学、广告宣传、宗教活动、魔术表演等方面。
如果受暗示者缺乏相应的经验或知识,十分信诚或求治心切,而暗示者有很高的威望或权力,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将会出现非常好的暗示效果。当人们对某个知觉对象(例如某人)的情况或信息知道得很少,又要作出总体判断时,常常把对于对方的最初印象不加分析地用来判断、推论他的其他品质,产生主观判断的泛化、扩张,心理学称为成见效应。人们总是崇拜、迷信权威者,认为他们所说的话毋庸置疑。人们评价某件事是否正确,提出自己的看法,往往以权威者发言的信息为依据。所以暗示者的权威性越大,信息的权威性也越大,宣传的观点也就越有效果,这是社会心理学所说的权威效应。
医学界经常用暗示的原理对病人施行各种暗示治疗、催眠治疗等。进行暗示治疗要先使受治疗者经过一定的准备,包括心理准备、时间准备、环境准备,而后暗示者依据具体情况使用相应的言语、动作及相应措施,诱导受暗示者出现预期的反应。
人群中有一部分人暗示性强,易于接受各类暗示,最常见是癔症(歇斯底里)发作,如哭哭笑笑,手舞足蹈等等,这些表现往往使外行人不知所措,所以在人群中影响很大。这些年,某些所谓的“带功报告”现场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自发性动作”、哭笑等正是成功的集体暗示时出现的必然现象。这类活动被炒得火爆,在这种“大环境”中,心诚者很多。首先,去听报告的人进入会场前已在不知不觉中作了长时间的心理准备,大多数人都怀着良好的甚至是强烈的期望;由于本人求异心切,又由于多种媒体的宣传,周围人的渲染,门票难买,机会难得等等,其期望不断地得到加强。进入会场后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诱导期,会场气氛、讲课者的言语等方面的暗示,自我暗示(希望出现讲课者所说的那些感觉),听课者间的相互暗示等不断地相互诱导、相互加强。有暗示性强者或“托”先于他人出现表演动作,他们的“示范性”表演感染其他听课者,于是接着相继有更多的人出现各种各样的“自发性动作”,集体性暗示被推向高潮,达到了暗示者所希望达到的目的。这种用暗示方法致使许多人当场“歇斯底里”发作的做法,是愚弄求治者的恶作剧,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
有心理需要,就会有心理效应的产生及其社会能量的释放。美国那位伪化学家展示“新物质”的实验及“带功者”的表演从正反两方面告诫我们:必须正确引导人们的心理需要和心理效应,使之充分发挥其积极的社会作用,同时及时纠正其负面影响,避免出现失误和偏差。向全社会普及心理学、精神病理学知识,既是心理学家、精神病理学家的义务和责任,也是全社会各界的责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