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美国中东政策面临考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2
第3版(国际)
专栏:述评

  美国中东政策面临考验
本报驻埃及记者刘水明
自3月18日东耶路撒冷哈尔霍马犹太人定居点工程动工以来,巴以暴力冲突至今持续了三个多星期,双方已有12人死于非命,数百人受伤。4月7日,美国总统克林顿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华盛顿举行了会谈。然而令巴勒斯坦人失望的是,克林顿未能说服内塔尼亚胡在定居点问题上软化立场。4月8日,巴以对抗骤然升级。仅希伯伦一地就有3名巴人被犹太移民开枪打死,约100名巴青年被以军警打伤。目前,双方的政治和安全协调中断,更严重的冲突一触即发。
巴以和谈陷入空前危机,问题的症结是以色列的强硬政策。但作为以色列的特殊战略盟友和一手独揽中东事务的美国,对巴以和平进程再度受挫并出现爆炸性局面,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美国是马德里和会两个主持国之一。不断推动中东和谈有所突破,是美国中东政策的重要一环。有关阿拉伯国家当初接受美国建议,加入和平行列,在很大程度上听信了美国的“全面和平必须以安理会242号和338号决议及‘以土地换和平’原则为基础”的承诺。迄今的阿以和谈是在美国的监护下进行的。巴以每一个重要协议,也都是在美国主持下签署的。同时,作为见证人或担保人,美国一般也在协议上签字画押。因此,美国有义务敦促双方不折不扣地履行协议。可是,当去年内塔尼亚胡当选以色列总理后,却抛出有违马德里和会框架和奥斯陆协议精神的“三不政策”,对此,美国先是劝说阿拉伯方面忍让,不要针锋相对,继而又逐渐默认以色列的强硬立场。哈尔霍马定居点危机爆发后,美国更是明显庇护以色列,连续两次在安理会动用否决权,致使国际社会要求停建哈尔霍马定居点的议案未获通过。
就定居点问题而言,美国的立场也在倒退。早在卡特时代,美国即认为以在阿拉伯被占领土建定居点是“非法的”。可是,内塔尼亚胡下令建哈尔霍马定居点后,克林顿却从未说过是“非法的”,而只轻描淡写地称这是“一个无助于建立相互信任的行动”。现在,巴以协议的许多条款不能兑现,美国作出的担保等于一纸空文。难怪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人不仅对在利库德集团主政时期推进和平丧失了信心,而且对美国能否在阿以之间继续发挥“公正调停者”的作用也疑虑重重。
更令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人不能接受的是,以色列为了掩盖其“圣城耶路撒冷犹太化”的政策,将巴以矛盾激化的原因,归咎于来自巴方的“暴力恐怖”。美国经过“考察和甄别”,也附和以色列的说法。这次美以首脑会谈达成的一个共识,就是“拯救和平”应从反“恐怖”入手。克林顿还向内塔尼亚胡提出了若干“拯救和平的新设想”,其中之一的主要内容是:巴方宣布反对“恐怖主义”的实施计划;以方宣布哈尔霍马是在耶路撒冷和巴土地上兴建的最后一个定居点,并暂停施工6个月。以承诺第一阶段从约旦河西岸农村20%以上地区撤军。双方就上述内容取得一致后,再在美国的参加下,举行类似昔日埃以“戴维营会晤”的首脑会谈,以最终解决巴以争端。为了讨论那些“新设想”,巴方一个高级代表团于10日抵达美国。阿拉法特明确交代,任何“拯救和平”的“新设想”,都必须包括如下5个要素:强调执行安理会242号和338号决议;双方承诺履行已签署的协议;最终地位谈判应与落实自治过渡阶段协议并行不悖;以色列取消在哈尔霍马和巴其他土地上扩建定居点的单方面措施,停止没收巴人土地和“圣城犹太化”;和平进程应该摈弃暴力和停建定居点,因为和平与暴力不能共存。
目前,以巴最大的分歧在于:以方强调决不停建哈尔霍马定居点,并声称不能把定居点问题同“暴力恐怖”联系在一起,只有巴方公开声明不搞“恐怖主义”,以巴和平才可继续。而巴方则坚持,只要哈尔霍马定居点仍在兴建,巴以谈判就无法恢复。以色列强行修建哈尔霍马定居点,不仅已将中东和平进程推向崩溃边缘,而且也使美国的中东政策面临严峻考验。美国是以色列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最大的支持者,对以的强硬政策并非没有影响。尽管美国偏袒以色列的方针不可能根本改变,但阿拉伯方面仍寄希望于美国向以施加一定压力,促其松动立场。否则,中东重新动荡不安,对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和战略利益,也是一种挑战。
(本报开罗4月11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