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与预见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2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者论坛

  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与预见性
高振刚
现实生活告诉人们:事业成功首先来源于决策的正确;工作的失误往往是决策的失误。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预见性,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现代领导者的基本要求。正确决策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处理好上情与下情的关系。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各地实际情况都是进行科学决策的依据。作为一个领导者,既要吃透上情,又要把握下情,了解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的观念、思想变化趋势和心理承受能力,这样才能做好领导决策。中央各个时期制定的大政方针,是遵循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集中了群众的意见和经验,经过反复提炼、验证而总结出来的。它具有普遍性、科学性和指导性。所以,只有认真理解、把握中央的大政方针,所做的领导决策才可能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取得良好的客观效果。我们必须自觉地以中央大政方针来指导工作,保证政令畅通,不能各行其是。对中央的大政方针也不能照抄照搬,否则做决策就会脱离实际,落不到实处。一般来说,各地的情况千变万化,如果不能够实事求是,找不到上情与下情的对接点,那么再好的中央大政方针也难以得到贯彻。领导者只有尽可能多地到现实生活中,亲自了解情况、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真正把中央大政方针与各地的实际情况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做出科学决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地之间共性的东西越来越多,可借鉴的经验日益丰富。况且,由于发展不平衡,各地之间的工作和经验永远不会一样。这就有一个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的问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在看来,许多领导对学习、研究外情做了许多工作,但有的领导重视不够。事实上,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加以吸收,对于各地领导做出正确的选择,制定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决策是很有帮助的。
正确的认识产生于实践,只有从客观的真实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才能够做出科学决策。毛泽东同志曾批评不注重调查研究现状的作风。他指出:“对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具体情况,不愿作系统的周密调查和研究,仅仅根据一知半解,根据‘想当然’,就在那里发号施令,这种主观主义的作风,不是还在许多同志中间存在着吗?”(《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797—798页)这种情况,在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中也是或多或少存在的。要认识到,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决策的第一基础工作,没有经过周密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决策权,也就会失掉主动权和领导权。
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换的重要时期,各方面的矛盾比较突出,各地领导必须认真研究和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为保证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国家要对经济社会事务进行总的宏观调控,包括制订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等。所以,宏观是带有方向性的。微观是宏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始终要把微观决策置于宏观决策的大背景之中,自觉地以宏观大局来指导微观工作,这是做好领导决策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马克思主义看问题,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体。如果只讲宏观,不把握微观,那么做决策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各地的实际情况。如果只讲微观,做决策就会出现片面性,脱离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贻误了发展机遇。如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西部发展的政策,中西部地区领导应根据国家宏观规划做好决策,否则,就会出现失误。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认真探索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点,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创造性地进行领导决策,就有可能有效地提出推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个重要经验就是通过微观进行试验,取得了经验,以形成正确的意见,指导全面。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深入实践,抓典型,认真总结群众的经验和创造,以此提炼规律性的问题,使之具有全局性的意义,确定宏观走向。这是做好领导决策的有效的科学方法。以市(地)、县来说,它们都是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部,处在承上启下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市(地)、县自主决策的机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对于如何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选择确定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各地领导者必须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和市场经济统一性的意识,如果滋长了地方保护主义,出现了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必然制约中央大政方针的贯彻执行。所以,各地领导做决策、制定计划,要有全局观念。“共产党员必须懂得以局部需要服从全局需要这一个道理。如果某项意见在局部的情形看来是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来是不可行的,就应以局部服从全局。反之也是一样,在局部的情形看来是不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来是可行的,也应以局部服从全局。这就是照顾全局的观点。”(《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25页)
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从现实的可能条件出发,正确地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见性的决策,是现代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检验领导决策水平的重要标志。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综观古今中外,大凡成就一番事业的领导者,无一不是面向未来的战略家。今天,我们正在从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要求领导把握未来态势,驾驭复杂局面,引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按照“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方向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的结合,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稳操胜券。没有革命精神就看不到机遇,没有精心操作的科学态度就用不好机遇。现在,有一种急功近利倾向,有的地方制定发展规划时,只顾眼前,不考虑长远,追求短期行为和轰动效应,有的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不重视考虑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甚至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搞了一些污染项目,给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困难,甚至可能给后代带来无穷的后患。从根本上讲,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是一致的,忽视了长远利益,一味追求眼前利益,那么眼前利益就会昙花一现;只讲长远,不从现实工作扎扎实实地抓起,其工作也会形成空中楼阁。只有兼顾眼前与长远,才能做出正确而有预见性的领导决策,实行科学领导。这是目前领导决策中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有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这个精神既要造福当代,又要造福后代。上新项目,如果污染环境,有悖于后代利益,就绝对不能干。相反,只要对后代有利,虽然对当代好处还不大,也要创造条件把它搞好。简言之,凡是违背人民长远的、全局的、根本的利益之事,是不能办的。所以说,凡是符合长远的利益,又是人民目前要求办的事,才是合理的眼前利益。对于这些合理的眼前利益,能满足的一定满足,不能满足的,要创造条件去满足。同时,要引导人民去为其长远的利益而奋斗。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各地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领导决策的出发点与归宿,同人民群众相结合,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经受锻炼,积累经验,增长才干。领导干部提高了素质,就能够极大地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