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拍农民兄弟想看的电影——送电影下乡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2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创作札记

  拍农民兄弟想看的电影
——送电影下乡的启示
于向远
作为一个电影导演,我曾随广电部送电影下乡小分队两次到农村。第一次送去我拍的影片《小村无故事》,第二次送去的是新片《男婚女嫁》。
送电影下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活动。对一个导演来说既是对自己所拍影片的一种检验,又是对自己下一部要拍影片题材的一种开拓。
1996年2月份《小村无故事》在天津市宝坻县农村放映3场,近4000农民观看了电影。有80位农民代表分别举行了3次座谈会。对于《小村无故事》农民代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一致认为它很真实地反映了当今农村的现实,很巧妙地揭露了农村中的不正之风,说出了农民的心里话,歌颂了以女主人公水芹为代表的正直纯朴的劳动人民。同时也指出了影片的沉重感,一些农民代表说看了这部电影觉得心里沉甸甸的。在与农民兄弟个别交谈中,农民兄弟诚恳地对我说:“我们最喜欢看像《喜盈门》那样的喜剧片,现在日子好了,就想乐呵乐呵!”
宝坻县副县长侯隽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种片子应该拍,但更应该拍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变化的片子,给农民鼓鼓劲儿!”
这些话给了我很大的震动。我是个立志要拍农村题材影片的导演,这时我的手里已经抓着一个农村题材,是写一个老农民发家后想把村子建成一个农民王国的悲剧,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农民兄弟和侯隽的话让我改变了主意。
带着让农民兄弟乐呵乐呵,给农民鼓劲儿的想法,和几位记者朋友共同策划,几经努力,去年我创作出了新片《男婚女嫁》。该片以一个富裕了的农村为背景反映了该村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狠抓精神文明建设,以举办集体婚礼为线索,展现了老一代农民、新一代青年的风貌,在热热闹闹欢声笑语中实现了富村帮穷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目的。
拍摄时我们选择了天津市静海县文明小康村西双塘作为景地,那一座座小洋楼、那庞大的村办企业,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的成果。
说实话,这些年拍农村电影是很难的。拍农村片既存在着筹资难、拍摄难,又存在着发行难的实际问题。敢于拍农村片的厂家既要有一定的胆魄,又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敢于拍农村片的导演,既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又需要对农民兄弟有真挚的感情。
1994年我拍《痴男怨女和牛》的时候,正值盛夏,我们在河南桐柏县老湾村外景地,白天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夜里挨着数不清的蚊叮虫咬。一天下来不知流了多少汗、不知被叮了多少包。因经费少,一个多月外景期间,组里没敢吃一顿红烧肉。当地乡政府看不过去要免费招待我们吃红烧肉。戏拍完了,受到好评,一量体重,我掉了8公斤。
如何真实地反映农村生活,塑造农民形象,作为一个导演我深刻地感到你不能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不能站在说教者的立场上,而应该到农民兄弟中间去体味农民的情感,了解农民的生活,必须用真挚的感情去表现农民。在拍《小村无故事》的时候,我就是以这样的态度去拍摄的,因此,取得了成功,得到了观众特别是农民兄弟的认同。
作为一个导演应该以极大的热情去讴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农村。中国农村改革的成就举世瞩目,反映这一现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我的96新片《男婚女嫁》就是表现这样的新农村。
1997年1月底送片下乡,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放映了《男婚女嫁》,数千人观看了影片。农民兄弟说:“这影片好,拍出了当今咱农村的精神面貌!”后来又在河南林县农村放映了《男婚女嫁》,村支书王发水感动地说:“看这种电影既受教育又让人开心!”
寒冬腊月数九天,冷风嗖嗖,数千人聚在野外看电影,我也和农民兄弟坐在一起,不时被农民兄弟的笑声所感染,身上的寒意跑得无影无踪。
座谈会上农民兄弟又向我们提出新的建议、新的要求,使我对1997年要抓的农村题材又有了新的想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