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一只寻常百姓家的小燕子——《西施断缆》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2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一只寻常百姓家的小燕子
——《西施断缆》观后
郭汉城谭志湘
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已多次走上戏剧舞台,成为吴越政治斗争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砝码,《胆剑篇》、《吴越春秋》是如此,近年来出现的京剧《西施归越》、黄梅戏《西施》等也是如此。越剧《西施断缆》则是又一出以西施为主角的戏,取材角度、立意、表现手法有其独到之处。
在吴王夫差大败越王勾践,越王沦为奴隶,在吴国石屋养马三年这一大背景之下,吴王提出要越王进献美女西施。于是西施这一普普通通的越国女儿被卷进政治漩涡之中,她的“去”与“留”对越国就成了至关重要之举。诸暨市越剧团创作演出的《西施断缆》以平民百姓的视角切入,塑造出一个寻常百姓家的浣纱女子。表现出了柔情女儿的烈性和烈性女儿的多情,很是生活化,平易亲切,合情入理,既张扬了人性之美,又没有视人性高于一切,无限度地膨胀人性。
“小燕子,飞呀飞,不借天,不借地。只借梁上做个窠,给你生个小弟弟。”这是西施吟唱的一首童谣。苎萝江畔长大的女孩儿对生活的追求,就是那么平实质朴,没有丝毫的虚浮缥缈之望——一个满意的丈夫,一个温馨的小巢,劳作度日,生儿育女,足矣。西施浣纱,等待着恋人范蠡,相爱的人久别重逢,憧憬着未来美满的家庭生活……戏剧,就在这样如朦胧诗,似水墨画般的艺术氛围中展开。女伴们祝贺他们早日洞房花烛,南国小女子打闹嬉戏,引出一段“要打闹”的歌与舞,姑娘们脱下木屐,赤足舞蹈,手持木屐,拍拍打打,“笃,笃……”的木屐撞击有声,伴着阵阵笑声歌声,秀媚柔美之中带着野性,江南农家女子特有的情致韵味如同酒酿一般,秀甜醇美。这是一场悲剧之中仅有的一点喜悦,它弥漫全剧,是苦中的一丝甜,是悲中的一线喜。
吴王索要西施的行为打破了一个美丽的梦。这时,西施的抗争是震撼人心的,她是因为美而招来祸,于是她拔出苦竹簪欲毁容。最后一次以溪水为镜照容颜,鱼儿因她的美貌而自惭,纷纷沉入水底,这里运用了民间传说西施“沉鱼”之美的故事。美有何罪?为了美不受玷污,也为了捍卫美,西施最后采取了溺水之举。这里歌颂了一个平凡女子对美的眷恋,对美的护卫,至此,弱女子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这是第一次升华,她的刚烈、她的见识既真实可信,又让人赞叹。
“断缆”是戏剧高潮,也是人物精神境界的又一次升华。作为一国之君的越王夫妻,卧薪尝胆,食苦菜秧,特别是救西施性命的越国夫人容颜的提早衰老,使村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忍辱负重以图自强。为国为家,为了越国的百姓不再陷入战争的火海,她决定去吴,做“牺牲”。这时的西施,从正当的人性人欲的追求之中走了出来,从小我走向大我,从家走向国,从个人情感走向了国民情感之中。当姐妹们难舍,乡亲父老难离,范蠡难别之刻,西施抽剑断缆。这是辉煌的一剑,这是大义凛凛的一剑。这一剑之中蕴含着千言万语,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它预示着,在吴国生活的艰难岁月之中,这个越国女儿定会不辱使命。然而西施又是痛苦的,这种心中淌血的痛苦远比自毁容颜,投江而死,或是以利器刺死吴王要痛苦千百般,但这种在忍受中生存又是崇高的。
还是故乡人知道越国女儿之心。《西施断缆》对吴越春秋这一题材的处理,既敢于写人性之美,人欲之正常,又敢于表现平民的崇高。应该说这种感悟是带着90年代的特色,具有健康的现代品格,它将是永恒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