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郇士义——修桥护路惠乡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5
第4版(要闻)
专栏:中华儿女

  郇士义——修桥护路惠乡邻
王秀峰
先后出资15万多元,修建55座便民桥涵,养护四乡八村的17公里乡村道路,这是山东省临沭县周庄乡前琅琳村73岁的普通农民郇士义,26年来无私奉献给乡亲们的一份厚礼。
前琅琳村地处沂沭河冲积平原,沟汊纵横,遇上雨雪天,道路更泥泞难行。郇士义年轻时便深切体会到了缺路少桥的不便。那时,他走村串乡做生意,经常在板车上备着两块石头、一块石板,为的是遇上沟坎搭路过车。他曾想:“如果我哪天在这些地方搭上桥,该多好啊!”此后,尽管郇士义也曾拿出自己的血汗钱给村里办过公益事业,但由于生活窘迫,他年轻时的美好心愿一直到他年近半百才开始实现。
70年代初,郇士义参加了周庄公社建筑队。由于他懂技术会施工,为人诚实厚道,被大伙推选为民工队长。他一边带领队伍转战全县、全市公路、水利建设工地,一边暗下决心为改变乡村行路难出力。
从1971年起,郇士义每年都从自己的四五百元收入中挤出一半,给村里乡里修路架桥。改革开放后,他一年收入万儿八千,仍然拿出一半。26年间,他不仅在村西纵横交错的土路上义务修了34座小桥涵,还把桥涵修到了乡驻地和邻村;他本人出资养护的17公里道路,其中7公里是环乡路,每年都投资三四千元,两次备沙备料,雇人养护。
在周庄乡,哪里的路桥出了问题,郇士义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哪里,这似乎是他天经地义的责任。
1989年9月17日,周庄乡政府驻地的环乡路上一座6米宽的小桥涵塌了3米多。第二天一大早,郇士义迅速找来8位民工,拉来石料、水泥和沙子,一直干到下午两点多才修复。
前琅琳村北有个丁字路口,旁边有一水塘,由于一些人经常在此挖泥取土,致使原7米宽的路面仅剩3米多,经常有人和车掉进水塘。1996年春,郇士义出资1700元,带人修了条长20多米的护墙,又回填了大量沙土,把路面修复一新。
作为普通农民,26年拿出15万多元修路架桥,谈何容易!有人说,郇士义用来修路架桥的钱,是一砖一瓦砌出来的,是一口一口省出来的。
70年代,郇士义全家10口人,几个孩子在上学,一家人连地瓜干都舍不得吃,粉碎后熬成稀糊糊充饥,省下钱来修桥补路。
在建筑工地上,郇士义干得最卖劲,手上常常裂开一道道口子,用胶布缠了又缠,鲜血渗透了胶布。他和大伙一道吃住在工地上,经常是一块干煎饼、一杯白开水。吸烟、喝酒,都与他无缘。
改革开放使沂蒙山区公路发展很快,郇士义带领的建筑队承包工程越来越多,队伍也发展壮大到300多人。郇士义的个人收入多了,但仍然省吃俭用,从不攀比享受安乐:他家的3间瓦房是1988年盖的,连村里最一般的民房都不如;一张饭桌已用了20年,桌头已经烂掉;冬天为了省煤,屋里总是冷冰冰的;唯一的家用电器是一台44厘米的黑白电视机,小儿子结婚也不让买彩电。但是,为了修路架桥,弥补资金、材料的不足,他竟不顾儿子、儿媳们的劝阻,拆了自己和孩子家的4个猪圈、8间旧房,把石料运到工地。
1996年12月8日,郇士义投资2万元修建的一座3孔石拱桥竣工通车,周庄乡将此桥命名为“世义桥”,意思是让大家永远记住士义老人的义举。
1997年新年伊始,郇士义投资修建的第55座桥又竣工了。“有生之年争取为家乡多修几座桥、几条路。”——这就是郇士义老人,一个普普通通农民的不平凡的心愿。
她没有大学文凭,却经过多年的刻苦自学,80年代获得硕士学位。今年4月1日,这位已经是沈阳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的多才多艺的女子,又戴上了博士帽。《中华儿女》下期刊登第七十二篇《赵颖华——女教授戴上博士帽》。
——编者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