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边境文明哨——记武警西双版纳州边防支队打洛边防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6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

  边境文明哨
——记武警西双版纳州边防支队打洛边防站
本报记者任维东
武警云南省边防总队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支队打洛边防工作站担负着出入境管理和卫国戍边的重任。为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把打洛站建成一个“文明的窗口”,武警西双版纳州边防支队首先调整了站里的领导班子,选调了两名优秀干部分别担任站长和教导员。1995年12月,一个“整顿作风、学济南交警、抓文明执勤”的热潮在打洛边防站拉开了序幕。进出境的边民、客商和常来常往的导游、司机们发现,打洛站变了,从过去的“麻烦”、“关卡”变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打洛站,武警官兵们对身上的橄榄绿警服和把守的国门充满着自豪感和责任感。打洛站明确提出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目标,把国门意识、执勤的规范化当作创文明窗口的重要举措来抓。
一次,一个名叫李苏金的老大爷千里迢迢从贵州赶来打洛,寻找失散30多年的弟弟。当他打听到弟弟就在境外4公里的孟拉开商店时,十分激动,急忙走到口岸要求出境,但却没任何出境手续。执勤战士鲁光富问明情况后,一面安抚老大爷,一面托人出境帮助寻找他的弟弟,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寻找,终于使这对失散多年的亲骨肉团聚。
对以前群众反映的办证慢、处罚粗简的弱点,打洛站总结规律,在出入境高峰期增派警力,延长闭关时间,把办一次出入境手续的时间由原来的六七分钟缩短为三分钟,极大地方便了过往的中外人士;在纠正违章违规和处理各种矛盾时,注意分清是非,讲清道理,又心平气和,不卑不亢,变单纯罚款为教育与罚款相结合。
2月18日中午,正值出入境高峰期,忽然一名第三国人员骑一辆自行车来到口岸检查哨,要求“通融”出境去观光。正在执勤的段旭和石华两战士礼貌地把他留下,见他会说中国话,二人便向他讲解了有关规定。这个老外听罢不以为然,拿出250美元就往他们手里塞,被婉言谢绝后,还以为嫌少,又掏出250美元,段旭和石华依然不为所动。未能如愿的老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赞赏地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打洛站的文明新风也吹到了境外。去年4月,缅方专门组织他们的边检工作人员来打洛站参观学习,把我方边防武警文明执勤的情况一一拍摄下来,配文发表在缅甸的《星光》报上,加以赞扬。
打洛虽然地处边陲,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充满了各种诱惑,稍不留神就有跌跤和被糖弹打中的危险。
站在218号界桩,一道国门就鲜明地划分了两个世界。境外4公里的孟拉,外国商品琳琅满目,酒吧、舞厅花样翻新,吃、玩、看、赌一应俱全。特别是219号界碑执勤点,距离缅方的商店仅有10来米,对方的举动一目了然。
1月26日中午,有3辆摩托车带着7件走私“555”香烟,企图蒙混过关,被陈福武等几个值班的战士查了出来,对方塞来1600元,想打通“关节”,但被连人带烟、钱一起扣下依法处理。2月27日夜里,司务长刘小龙带战士堵卡,到凌晨2时,堵住了21件走私“555”香烟,对方第一次拿出5000元钱请求“高抬贵手”,第二次又拿出了5000元,都遭到了坚决的拒绝。
打洛边防站的站址原来是一片不毛之地,当年组建时官兵们住帐篷,在茅草棚里办公。后来,全体官兵与建筑工人一道盖起了简易的营房,自己动手养猪、开荒种地。随着打洛镇经济开发热潮的高涨,他们开垦的两亩菜地成了“风水宝地”,先后有几家公司前来联系,提出由站里出地皮,对方出资金联合开发,坐地分红,每年净交站里10多万元。
一年多的创文明窗口实践,使打洛边防工作站面貌大变,文明执勤蔚然成风。去年立功受奖的就有7人,是全支队最多的单位,还在1995年获“云南省反走私先进集体”称号的基础上,又荣获了公安部授予的“全国边防缉枪缉毒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