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民族的未来在母亲手中”——读《名人的童年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6
第10版(文化)
专栏:书香一缕

  “民族的未来在母亲手中”
——读《名人的童年故事》
李桂杰
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民族的未来掌握在母亲的手中。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体会出家庭教育对于子女成长的重大作用。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名人的童年故事》,正是一本为天下有远见的父母和有志气的儿童所写的书。它讲述了古今中外105位名人的童年经历和家教故事,文后的评析简短有力,一语中的。
我国东晋时期,一家出了两个书法巨匠,即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子承父业的桥梁恐怕就是献之的母亲。在献之幼年时,母亲早就盘算着让儿子长大能接过父亲手中的那枝笔。羲之在家中与客人谈论书法艺术时,母亲总让儿子守候在旁边。献之习字小有所成,面有骄色,一个“鹅”字竟忘写了一个点,父亲顺手补上。母亲虽不知底细,但慧眼识妍媸,评价说:“你写的字比父亲差多了,不过这‘鹅’字的一点倒很像你父亲的笔迹。”一句话羞得献之无地自容,从此发愤用功。母爱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
“叶芝离家出走苦吟诗”是书中的第四十二个小故事。爱尔兰人叶芝从小喜欢诗歌,但当时诗人的地位远不如画家尊贵。父亲强迫叶芝进美术学院学画。一日儿子正在吟诗,被父亲撞见,遭到劈头盖脑一顿训斥。叶芝苦苦争辩,父亲固执不允。第二天早晨,叶芝从美术学院出走了,乡间的美丽景色将他深深吸引,不朽诗作《茵尼斯弗利岛》就这样诞生了。篇末的评析写道:“叶芝是倔强了一点,但如果没有他的倔强,就没有文学家的叶芝……一个孩子也应该学会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不一定要按着父母为自己设定的路走。”
该书作者是山东省作家兼书法家韩卫国,人物事迹大部分源于国内外有关的权威资料或作者的采访。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小故事标题均制作得非常讲究,如“李四光愤对洋人誓救国”、“竺可桢滴水穿石修己身”、“流浪路徐悲鸿从父学画”。从这些细微之处也可以看出作者所花费的心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