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不惊人处最惊人——书画家李午申素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6
第10版(文化)
专栏:

  不惊人处最惊人
——书画家李午申素描
石克非
书画兼能、品格儒雅、蜚声燕赵的中年画家李午申,一米八有余,个头虽高,但浑身上下部件紧凑严实,倒也显出几分英气。说话起声如鼓,落声如锣,仔细听来余音中夹带点沙哑。言不多,不乏幽默,还可以从他亲切友善的眼神里读出内在的聪颖。
出入他的画室,常常是今天观赏到冷艳的梅花、华贵的牡丹、浓丽的荷花、清雅的菊花,明天就可能展示出《板桥听竹》、《黛玉葬花》、《钟馗驱邪》、《怀素书蕉》等各式人物画。后来再去就可能换上另一番景象:“笔势峥嵘,思如泉而吐风,笔为海而吞鲸”,其书法作品也自成风范,颇具功力。
“文人习画本无师。”话虽如此,但李午申在书与画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李午申自幼酷爱丹青,高中临毕业,他攒足劲要报考美术学院,可他的命运不佳。当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停招美术专业生,最后无奈考取了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从他做大学生那一天起,一直到执鞭当中学教员,习字与作画成为他生活中最主要的一部分。时光大约又过了十年,他调到一家报社当美编,英雄才有了用武之地。
李午申是靠自学成才的书法家,他严守“法在人,故必学;巧在己,故必悟”。大学里他读的就是中文,从《诗经》到诸子百家,从诗词到歌赋,从哲学到逻辑学,乃至近代文人作品。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了他的学问和修养,当记者做编辑的职业又丰富了他在社会上的阅历。他有厚实的画外功,加之他学而不泥,寻幽揽胜,从中悟出个人的取与舍,心手相师,触类旁通,厚积薄发,渐成一家。他的文人画注重传统又锐意求新,笔墨酣畅,风格洒脱而且题款用印考究,书画合璧,相映成趣。
他的书作,尤其是草书,作品不管是横与竖、大与小、长与短,从布阵到笔势,从气质到神韵,高低起伏,千姿百态,飞腾跳跃,巧妙多端。他还对汉字起源和历代的演变进行了研究,博览历代名家碑帖,着手在用笔上的“肥”与“瘦”、“露”与“藏”、“工”与“拙”、“弱”与“劲”、“方”与“圆”等辩证关系上下功夫。他在书法创作中追求藏露相间、刚柔相济、寓险于平、平中有险、老而不枯、润而不肥等表现手法。在笔墨操作上以书入画,以画入书,书画同理,异曲同工,相得益彰。有志者事竟成,30多年内外功夫下来,使他的字变了,作品形成了饱满的精神气度和鲜明连贯的韵律。
人品影响画品,画品折射出的又是人品。李午申待人既诚恳又厚道,他身为《青春岁月》副主编、编审,待作者亲如兄弟;他身为河北硬笔书法协会主席,对爱好此道的来访者真诚相助,视如弟子。
李午申已过“知天命”之年,却刻了一方印“不知天命”,每天孜孜不倦地伏案到深夜。他属马,正是以马的精神“不待扬鞭自奋蹄”来鞭策自己。他把书画当成自己的生命和终生追求的事业,乐此不疲、默默耕耘,才有今天的收获,真乃“不惊人处最惊人”啊!
(附图片)
笑谈春秋(中国画)李午申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