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阅读
  • 0回复

奥地利人间重晚晴——维也纳老人院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5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奥地利
人间重晚晴
——维也纳老人院见闻
本报记者马世琨
奥地利是实行高福利的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又比较严重,办老人院既有需要又有条件,办得也有特色。维也纳现有老人院30家,大小、档次和管理水平不一,我们访问的是位于市中心的马里亚希尔夫老人院。
这家老人院设在一幢7层高的大楼里。热情豪爽的米歇尔院长一边带我们楼上楼下地参观,一边告诉我们有关这个老人院的有关数字:现有20个双人房间,210个单人房间,共住老人240位,其中女性约占3/4,年纪最大的94岁;单人间每月收费8730奥地利先令,夫妇15600先令,低收入者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贴,每人每月至少发给1080先令的零用钱;从有资格(女60岁,男65岁)申请到住进通常要等3到4年;连院长在内共有工作人员57人。
院长正这么介绍着,有人请他到一楼大厅去一下。他回来后,笑吟吟地说:“如果没有意见的话,我们现在就去参加一项重要活动。”
我们一进入大厅,他就幽默地向满屋的老人介绍我和留学生小李:“中国代表团今天特来参加我们的活动。”老人们笑了起来,有的还劈劈啪啪地敲起了桌子以示欢迎。原来这天的集会是为了纪念一年一度的“维也纳音乐节”。主持人简短讲话后,演出开始,唱歌的,讲故事的,逗乐的,台上台下气氛轻松活跃。
没有时间久坐,我们悄悄走出大厅,继续参观。在食堂,院长递给我每位老人每天一张的“当日伙食卡”,我数了数,上面开列的菜不下20种,用餐人还在“节食”、“沙拉不加醋”、“土豆条炸酥点”、“鲜莓加奶油”等栏目中打了对钩。看来这里对老人的饮食考虑得相当周到。
“爱坐着回忆是老人的一个特点,也是加速其衰老过程的催化剂”。在参观健身房、康乐室和手工艺品作坊时,米歇尔先生发表了不少精辟的见解。据他说,老人院因此很注意引导他们多参加运动和带创造性的手工艺劳动。一位92岁的老人还坚持长跑,老人们制作的工艺品有些快要达到市场上出售的水平。
老年人行动不便,容易跌倒或突然发病。这些特点都得到相当充分的照顾。老人院装有现代化的安全报警系统。在电梯里和走廊里每隔5米就装一个警铃。警铃一响,中央控制室的电视屏上马上显示出何人在何处呼救的信号,救护人员立即赶到现场。
我们希望看看老人的卧室,院长当即派人去大厅请一位老人。这当儿,他告诉我,这里每个单人房间33平方米,双人的44平方米,室内家具由院里提供,但允许老人们带来自己用惯的床和家具。
我问:“住这里的多数是孤寡老人吧?”
“不,这种老人倒占少数。你知道,在我们国家,孩子长大后喜欢独立门户。不少老人,即使经济条件很好,因忍耐不了孤独而愿意到老人院来住。”
院长说着,便领我们参观了霍尔布罗太太的住房。房间很敞亮,家具、沙发、窗帘,款式大方,色调淡雅,梳妆台上还有一束郁金香。老人薄施粉黛,衣着讲究,虽已66岁高龄,但言谈举止不显老态。
“您说来这里3年了,生活习惯吗?”
“老伴去世一年后我搬到这里,刚来时很想家,现在已经习惯了。我的两个儿子常来看我,他们一个在国家银行工作,一个在瑞士开飞机。孙女有时也来,但我看不惯她,她流里流气,不学好,也不孝顺。”真没想到老人会这样爽直,对首次见面的外国人,竟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
看我注意挨门的墙上有扇小窗,老人过去把它打开,说这是供服务人员送饭用的。如果老人不想去餐厅,她们可以把饭菜从这里直接送到餐桌上,用不着她去开门。
从霍尔布罗太太那里出来,我对米歇尔院长说:“在中国,老年人婚姻介绍所很时兴,你的老人院里有没有恋爱结婚的?你的职业很适合做这种功德无量的事。”
他一把抱住了我,感谢我的坦率和好意,并诚挚地说:“我一定做一件又一件好事,等我们院举行老人结婚仪式时,我一定向你报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