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感受苦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5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风雨人生

  感受苦难
方延明
唐均,1米7多一点的个子,白皮肤,白头发,白眉毛,视力很差。他患的是一种叫先天性的遗传“白化病”,皮肤缺乏黑色素,遇到强光时,眼睛睁不开,看不清东西。1974年,唐均出生在四川宜宾地区的江安县。不幸,使小唐均过早地懂事了。上学了,由于弱视,即使坐在第一排,他也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但他从不抱怨。他的学习主要是靠听,下课再借同学们的笔记抄。他看书时,眼睛离书的距离大约只有10厘米左右,简直像是在“闻书”。
记得上小学三年级时,他与同学们一道出去春游,由于长时间阳光照射,回家时发现身上长了十几个小泡泡,从此他再也不敢到野外去领略大自然的风光。他把更多的心思,都用在了学习上。1993年7月,16岁的唐均参加全国高考。他的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名,高出重点学校分数线79分。南京大学录取了唐均。大学的学习是紧张的,大学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唐均从小对语言产生的兴趣更浓。
大学一年级,唐均就轻松地通过了四级英语考试。尔后,他又选修俄语、法语、阿拉伯语,而且门门功课的成绩都在90分以上。
后来,他不满足于这些大语种语言学习,又转向国家目前十分缺乏的一些小语种,包括一些少数民族语言。那是1994年初,一则北京书库中百万满文资料沉睡的报道,使唐均震动不小。他想,不能让国宝沉睡,从此他开始自学满文。他向黑龙江满语研究所汇钱购买满文教材,满文成了唐均自学的第一种少数民族语言,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女真文,历来被语言学界公认为是“天书”,因为不仅可资借鉴的资料少,也没有老师能讲这门课。唐均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一本《女真语言文学研究》。全凭他的悟性,对其中一些考证和资料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自己整理语法、词法,结果一个寒假,竟编出一本500多个词汇的女真文小词典。几个月之后,他已经可以阅读女真文文献了。
后来,他从一本西夏文著作上,看到中科院民族研究所史金波先生的地址,立即写信去求教。史先生被这位年轻大学生所感动,回信寄赠一套西夏文学习教材。
接着,唐均又大胆地涉足梵文。因苦于没有书,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投书德高望重的季羡林先生。季老特地写信鼓励他,并寄赠新近翻译的一本《梵文基础读本》。唐均就像一个不停的爬山者,翻过一座山头,再继续去翻另一个山头。他托人买来一套缅甸语的教材,一有空就背,一有空就听磁带,一段时间之后,已经掌握了要领。
为了学习语言,唐均省吃俭用。父亲每月寄100元钱,这对有些手头阔绰的学生来讲,还不够参加一场舞会的消费。可唐均还要从这100元钱中省出一些钱来买书。进大学四年了,他每天早晨、晚上,都只吃馒头、稀饭、小咸菜,中午才买一个素菜,一年到头,极少吃荤菜。几百元钱的书就是这样从牙缝里抠出来的。
由于唐均学习成绩突出,他曾两次夺得南京大学光华奖学金一等奖。
为了供他和弟弟上学,唐均的父母已借下几千元,他自己也向学校贷款1200元。他本来想报考语言专业的研究生,但考虑欠这么多债,他想还是先工作吧!
不久前,唐均的事迹由南京一些传媒报道后,受到社会广泛重视。许多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不少南京市区的好心人向他捐衣物、捐钱。
南京市的徐欢庆同志,给他寄了200元钱。唐均按上面的地址将钱退了回去,谁知不久钱又寄到了他的手中。
有一位叫许秋痕的70多岁的老大娘,是一位老党员,几次找到唐均,给他送来衣物和日用品,还给他400元钱……
唐均告诉笔者:“这些热心人对我的关心,使我很受感动。说实话,我真不愿接受他们的捐赠,不愿给他们增加负担,我想我有能力通过我自己学到的知识,来回报社会。”
1996年年底,即将毕业的93级本科生纷纷走出校门寻找工作。唐均用汉、英、法、德、阿拉伯、印地文、日文、满文八种文字写成“推荐信”,寄给他认为适合他工作的一些图书馆。但至今他还没有得到确切的回音。
在唐均的床头,贴着巴尔扎克的那句名言:“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唐均说:“既然上天赐给我这么一个躯体,我怨天尤人也于事无补。我想,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才能在社会上立住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