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藏龙卧虎”的乡级图书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6
第10版(文化)
专栏:九州风物

  建馆近百年,藏有严译《天演论》、林译《茶花女》等初版书“藏龙卧虎”的乡级图书馆
本报记者张帆
前些年,老作家艾芜第三次南行时,在云南腾冲县一个乡级图书馆中,竟然查到了他早年发表在《仰光日报》副刊上的作品。这个名叫和顺乡的乡村虽然只有5000人口,而里面的图书馆却是“藏龙卧虎”。如清初刻本《杜诗镜铨》、日本明治版《日本地图》、各种木刻本《二十四史》、《武英殿聚珍丛书》、《四部丛刊》,还有早期刊物《东方杂志》、《国闻周报》、《中国青年》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和顺乡是云南有名的“华侨之乡”和“文化之乡”,从明洪武年间起,就有乡民到缅甸谋生,通晓缅文的人才极多。明末至清代200多年间,小小的乡村,出了8个举人、3个拔贡、403个秀才。本世纪初有艾思奇等11人留学日本。
踏着青泠的石板拾级而上,我们渐渐步入和顺图书馆的堂奥,窥见它近百年的沧桑。和顺图书馆的前身是“咸新社”,乡里的先贤们受到“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目睹了缅甸沦丧于英人的哀痛,深感普及新知乃改良家乡社会的需要,于是创建了这个社会性的读书会。咸新社时期购置的严复译《天演论》、林纾译《茶花女轶事》、邹容的《革命军》等书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和顺图书馆里。
1926年,咸新社过渡到书报社,两年后又扩大为图书馆。10年之后,堂皇富丽的新馆正式落成,共有新闻阅览室2个、书刊阅览室2个、书库4个和少儿阅览室1个,还设有动物、植物、卫生标本室。
40年代的战火以及十年浩劫都曾给和顺图书馆留下一段段不堪回首的痛史。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每次磨难以后,它都能迅速复苏,并达到新的规模。究其原因,首要一条恐怕是图书馆的背后有众多乡民和海外侨胞的热心赞助,见馆屋寒则“衣”之,见藏书饥则“食”之。这里的农民大都有阅读的习惯,收工回家,放下锄头、镰刀就进馆读书来了。对这朵乡村文化的奇葩,党和政府关怀备至。云南一解放,最先进入腾冲的边纵部队得到明确指示:要保护好和顺图书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当地政府仍坚持给图书馆拨款买书,给馆员发工资,以维持图书馆的正常运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