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农民托起新城——山西晋城市农民投资城市建设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8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小城镇建设

  农民托起新城
——山西晋城市农民投资城市建设纪实
刘鸣放阎三屯秦宏平
地处太行山最南端的山西省晋城市,从1985年由市管县体制升格为地级市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市区面积已由建市时的8平方公里扩展到20平方公里,城市道路由十几条发展到87条,城市供水普及率、煤气普及率和供热普及率分别达到95%、40%和60%,赶上和超过了全国中小城市的平均水平,新建住宅面积34万平方米,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9.3平方米,居全省首位。而这一切应该首先归功于率先脱贫致富的太行农民。
晋城市城市建设委员会主任张太平介绍,10多年来,城市建设总投资12亿元之多,仅农民直接投资就达6亿多元,占到整个城市建设投资的55%。农民投资的领域涉及学校、医院、影院、商场、宾馆、歌舞厅、游乐场、游泳场、街道、地下管道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晋城市是太行山区脱贫致富的农民双手托起的一座新城市!
晋城市原有的交通通讯设施、城市规模、流通渠道、商业布局、科技教育、基础设施根本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要在短期内建设成一个功能齐全的地级城市有很多的困难。首先最为棘手的是资金缺口太大,而单纯依靠政府部门的城建资金,肯定是杯水车薪。市委、市政府经过调查,认为:晋城市广大农村尤其城郊(现改为泽州县)两区改革开放以来,依托丰富的煤铁资源,经济发展很快,相继出现了一批工农业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的村,有的已跨进亿元村行列,涌现出一批实力雄厚的乡镇企业群体。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积极引导先富起来的农民投资参与城市建设,必将为该市的城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与此同时,引导农民参与建设城市,将为农村剩余劳力提供广阔的天地。晋城市领导形成共识后,很快打破传统的城市建设由政府统揽的思维定势,大胆地探索符合晋城市情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城市建设之路。
晋城市委、市政府遵循“转位、让利、服务”三位一体的原则,在统一规化设计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农民进城投资兴办“三产”参与城市建设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充分保证投入资金建设城市所付出的成果在物质利益上得到应有的报偿。市级有关部门全策全力支持农民开发经营,并保证这些项目及早规划,及时解决水、电、路、通讯及原材料供应和服务。审批办证体现高效灵活原则,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办事环节,放宽经营范围;税收先“予”后“取”,制止对农民进城兴办的“三产”企业进行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还积极为进城兴办三产的农民解决土地征用、子女入托上学、办理临时户口等实际问题。
政策和利益驱动,极大地提高了脱贫致富的农民投资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短短10年时间,农民进城投资兴建并经营管理的大中型商场8座,年营业额5.4亿元,占到社会零售总额的40%;农民建设经营的大中型宾馆、饭店15座,由农民单独经营或投资经营的中小商业企业星罗棋布,遍及市区大街小巷。经营和服务范围,由初期的饮食、服装、修理延伸到商业、集贸、文化娱乐等十多个领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