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支教——有深远影响的举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8
第11版(教育)
专栏:教海月谈

  支教——有深远影响的举措
晨星
新学期开始,在国家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一些中小学校的讲台上,出现了一批来自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老师。他们或教数学,或教语文,或教英语。听课的不光有学生,还有当地的老师和教育部门的干部。这些新来的老师,就是为响应中央关于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人员支援基层教育工作的号召,中央国家机关、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选派的两万三千名支教人员。这批支教队伍,同正下乡的科技、文艺和卫生队伍一起,相互辉映,使神州大地的春光变得分外明媚。
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人员支援基层教育工作,对缺乏教师或师资质量不高的贫困地区、边远山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对提高这些地区教学质量、教育管理水平,培养当地人才,发展当地经济,影响将是深远的。
扶贫,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最根本的是要扶持这些地区的人才。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讲,要靠学校;办好学校的关键则是高水平的教师。基于这种认识,各级党委和政府普遍选派了思想素质好,文化水平高,有培养前途,专业特点比较适合的人员。中央机关选派的支教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占百分之七十一点八,党员占百分之六十三点四。
注重实效,是这次支教工作的显著特点。辽宁、吉林把支教工作的重点放在帮助当地培养师资上。他们从省属大专院校中选派骨干教师,到被扶持的地区对当地教师轮流进行培训;福建、广西则采取办学条件好,师资队伍强,管理水平高的学校和薄弱学校结对子、“一帮一”的办法,扶持薄弱学校;天津市不光要求支教人员符合《教师法》规定的学历和任教条件,还对支教人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河南省对到基层担任校长工作的支教人员,提出必须有岗位合格证。山西省、甘肃省和陕西省都还制订了长期对口支援、扶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工作的规划,对指导思想、任务目标、人员选派、工作方式、工作重点、表彰奖励等作了具体的研究。
支援基层教育工作,也是培养年轻干部的好方式。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有许多方面的工作要做;培养年轻干部,有多方面的培养内容。但创造条件,让他们熟悉基层,了解国情,增加实际工作经验这一点,则对任何一个年轻干部的成长都是必需的。这是基础课、必修课,对于高等学校一毕业就进入党政机关大门的青年知识分子来说,这一课更显重要。中小学校同社会各方面有着密切联系,中小学教育在基层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很适合这些同志发挥作用。所以河北等省明确提出,对有培养前途、列入后备干部范围的人员,要优先选派支教。青海省要求选派处级和处级后备干部到乡镇和基层中小学从事教育管理工作。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制订了通过支教工作,为基层培养好一支队伍,建设好一批学校,健全好一套制度,培养好一批人才的规划和方案。
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做扎扎实实的工作。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人员支援基层教育工作,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希望各地妥善安排好支教人员的工作、生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时,希望支教人员扎下心来,尽快地熟悉情况,熟悉业务,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希望各地随时注意总结经验,发扬成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把支教工作做得卓有成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