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庄稼地里也能种出希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9
第1版(要闻)
专栏:

  庄稼地里也能种出希望
承德市靠固本强农,一年实现农业增加值40亿元,涌现出715个小康村,23万人实现稳定脱贫
编者按:承德市农业生产形势蓬蓬勃勃、农民生活蒸蒸日上的报道,读后令人欣喜。承德地处塞外山区,所辖县多数是国家级贫困县,条件之差,基础之差,困难之多,问题之多,都是少有的,这里尚且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条件好的地方不是应该做得更好一些吗?问题的关键是承德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承德是农业市,穷在山多,但最终摆脱贫困还得靠山、靠农业”,因而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保护、引导、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才出现令人刮目相看的变化。庄稼地里也能种出希望。
本报讯靠种田能不能致富?一个村、一个乡乃至一个县能不能靠种田脱贫?经济欠发达的河北省承德市以事实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去年这个市农业创出4个历史最高水平:农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增长10.24%,超过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粮食产量达到14.56亿公斤,增长16.3%,其中4个县成为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县;乡镇企业产值达到190亿元,增长4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60元,增长27.4%。全市涌现出715个小康村,23万人实现稳定脱贫或致富。摆脱贫困的农民切身感到黄土地上也能种出希望、种出富裕,今年务农种田的热情进一步高涨,许多外出打工挣“活钱”者也争相返回田间。
地处塞外深山区的承德市是革命老区,所辖8个县多数是国家级贫困县。山多地少、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和保守落后、一成不变的耕作方式像两条无形的绳索,紧紧捆住了农民的手脚。到1988年,全市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307元,许多农民不得不外出打工维持生计。面对承德贫困落后的现状,市委、市政府多方探讨后认为,承德是农业市,穷在山多,但最终摆脱贫困还得靠山、靠农业,关键是要引导农民改变耕作方式、调整种植结构,靠市场靠科技提高农业的投入产出比。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市委、市政府围绕实施产业开发,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将粮食经济作物比重由“八五”初的9∶1调整到目前的7∶3,“两高一优”作物面积发展到36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1.1%。
隆化是一个有4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80年代末只有6万亩低产水稻田,年产大米人均不足20公斤。1989年11月,他们将日本水稻专家原正市先生请到县里传授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短短几年种植面积发展到16万亩,平均亩产达到600多公斤。去年全县水稻产量达到9920万公斤,仅此一项农民获得经济效益3019万元。从吃救济粮到卖公粮,许多农民因此脱贫过上了好日子。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批示说:“如果全国水稻区都像隆化县那样,因地制宜推开这一技术,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承德市围绕特色农业而进行的市级10条、县级50条龙型经济体系建设,目前60%已初具规模,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2%。1/4以上的村有集体果园,家庭果园10万多个。畜牧业规模经营饲养户发展到近11万户,畜牧业总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40%。
该市围绕特色农业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先后推广了40多项农业先进技术和常规技术,使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科教兴农6年来,全市共增产粮食13.5亿公斤、果品2.4亿公斤、肉类2.8亿公斤,增加纯收入30多亿元。平泉县科技扶贫初见成效,去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030元,在全市率先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农民从土地中得到了实惠,也特别珍惜土地和重视农业,仅近3年时间,农民新开发耕地7.1万亩,开发“四荒”地329万亩,农业科技投入3亿多元。(寇占文杨海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