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阅读
  • 0回复

迟来的收获——抚顺乙烯化工有限公司达产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7
第2版(经济)
专栏:

  迟来的收获
——抚顺乙烯化工有限公司达产纪实
本报记者段心强
乙烯、聚乙烯装置实现达产,聚丙烯装置物耗创国内同类装置最高水平,1996年上交税金1.3亿元。
在抚顺乙烯化工有限公司,这一令人欣喜的消息却被称为沉重的“捷报”。因为,这个丰收的成果来之不易,整整晚了5年。
辽宁省的抚顺市有三大炼油厂,都可提供乙烯生产的原料——液化气,因此石化系统与辽宁省合作,建成抚顺乙烯化工有限公司,从外国一家著名的化工公司引进成套装备。1992年投产后,没几天就因堵塞停产。从此,经常“干干”、“停停”,一年下来,停车100多次,8万吨的设计能力,只生产3.2万吨,而且牌号少,质量不过关,对设备的腐蚀还特别严重。公司对这套设备重新审视,经调查,他们了解到:国外使用这种设备的厂家,也遇到了类似问题,增加了溶液吸附器才能正常生产。他们共生产这种装置10套,其他9套都增加了溶液吸附器。中外同行在交流中达成共识:在新型催化剂问世前,这种没有吸附器的聚乙烯装置,根本无法进行长周期的工业化生产。
“既然世界上9套装置都配上溶液吸附器,为什么唯独不给我们引进?”公司经理玄昌伟提出这个尖锐的问题,他越想越气愤:“洋老板欺负我们技术落后,想用职工操作水平不高掩盖他们生产工艺不过关的问题。决不允许!”1993年10月,玄昌伟带领4名中国专家到加拿大与承包商谈判。这家承包商仍摆出技术权威的架子训人:“你们中国人的操作技术太差,不是设备问题。”
玄昌伟见他们还把中国人当傻瓜,一针见血地指出:“既然设备没有问题,为什么给其他9套设备都增补了溶液吸附器?!”
洋老板一看露了马脚,有些慌乱,但仍不认输,玄昌伟一句话说到底:“如果你们坚持不要吸附器可以,就请你们派技术员和工人到我们厂操作,如果成功,我们付全部费用,如仍不能正常运行,你们费用自付,还要赔偿我们全部损失。”承包商心虚,不敢表态,提出休会。
3个月后,双方在抚顺进行第二次谈判。抚顺乙烯化工有限公司首先放映设备停产、腐蚀、产品杂色的录像,接着提供这些方面的数据。在事实面前,对方仍为他们的技术辩护,但同意增置一套溶液吸附器,强调要代买。玄昌伟坚持按合同赔偿,僵持几天后,又以休会告终。
第三次谈判在北京进行,外商理屈词穷,又退一步:赔偿一套旧的溶液吸附器,玄昌伟认为,整个设备都是新的,配一套旧溶液吸附器不协调,再更换更麻烦,坚持一定要赔偿新的。洋老板见玄昌伟在原则问题上不让步,便老老实实认输,由专利公司和项目承包公司共同出资580万美元,赔偿一套新的溶液吸附器,整个设备开始正常运转。
抚顺乙烯化工有限公司的6套生产装置都是从发达国家引进的,但随着生产环境、原材料以及人们操作习惯的变化,有不少部件的运转总是磕磕碰碰,常常影响整套设备的运转,公司发动科技人员和工人群众集体攻关,进行了300多处技术改造,使各种设备和谐地运转起来。
有了好的设备以后,还要有严格的科学管理,才能真正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他们推行责任目标成本考核制:根据市场价格制定各车间的目标成本,并与职工利益挂钩,拉近了职工与市场的距离,大家积极想办法,挖掘潜力,降低成本,保证了全厂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