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种棚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8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袁志家,一个残疾人的名字,和一个乡的发展紧密相连
种棚菜
王进
在辽宁省盘山县棠树乡,谈起棚菜生产技术员、残疾人袁志家,人们常用这样一句话赞扬他:“棚菜致富一枝花,技术全靠袁志家。”
棠树乡地处九河下梢,十年九涝。为了避开水涝灾害,1992年,乡里大力发展棚菜生产。棚菜生产科技含量高,乡里一时缺少生产技术员,乡领导思来想去,决定到20公里外的古城子聘请靠种棚菜致富的袁志家来乡传授技术。
袁志家应邀来到棠树乡。一亮相,乡亲们愣了:一个四十开外的人,身高还不足一米半,两臂先天残疾,又细又短,十指弯曲在一起,看不出一点精气神儿,大家纳闷儿:盘山县没人了怎的,咋就左挑右挑选请了这么一个技术员?
面对人们狐疑的目光,袁志家说话了:“要讲身体条件,没错,你们谁都比我棒,可要讲种棚菜,我却比你们都强,不信咱们就比一下。”乡亲们自然不会知道,这时的袁志家早已有了十多年种植棚菜的生产经验。他种的蔬菜,每年总是最早开花,最早结果,最早上市。在温室,他只要看一眼秧苗,就知道生长是否正常,生了什么病,连秧苗曾用过什么药,用药量多少都说得异常准确。
应聘伊始,袁志家办起了第一期棚菜技术培训班。听课的人很多,会议室挤不下,门窗外也站满了。袁志家从种棚菜的好处讲起,直讲到选种、种植、上肥和大棚的长短尺寸,娓娓动听,头头是道。
乡亲们听得入了迷,竖起大拇指说:“服了,真行!”
袁志家知道,要真正打消乡亲们的顾虑,关键还是要自己先搞出个高质量的棚菜生产样板。当时,全乡有十几座大棚,袁志家每天天不亮就上路,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现场指导,经常天黑了才回乡里。有时错过食堂开饭时间,他就嚼几块饼干当晚饭。
十几座大棚里的菜在袁志家的精心侍弄下,长势旺盛。严冬季节,大棚里果红叶绿,一派生机。乡亲们见此情景,跃跃欲试起来。乡领导抓住时机,及时召开动员大会,很快全乡掀起了棚菜生产的热潮。
此时,袁志家又提出两条建议:一是冲破季节限制,根据市场需要上种植品种;二是变小家小户种植为大规模统一生产,靠批发吸引客户。实践证明,这两条建议果然奏效。几年后,来自吉林、黑龙江等地的购菜大车便络绎不绝地出现在棠树乡。
1994年春节前,已两年没回父母身边过年的袁志家,被乡里派车硬送回古城子。牵肠挂肚的父母,总算盼回儿子过团圆年。可刚过正月初三,袁志家就坐不住了。春节期间正是棚菜产、销的关键时刻,棠树乡群众经营棚菜经验还不足,出了问题怎么办?疾病缠身的母亲,看出了儿子的心思,她说:“去吧,去吧,回棠树去吧……”
棠树乡的乡亲何尝不盼望刚离开几天的袁技术员。那天晚上,北风夹着雪花,一个农民慌慌张张跑来了:“袁技术员,你快去看看我的茄秧吧,不知什么原因都蔫了。”袁志家听了,二话没说,推起自行车就上了路。6公里乡村土路沟沟坎坎,车子摇摇晃晃,一时扶把不稳,连人带车摔到沟里,好半天才爬起来。起来后,看到那位农民一脸歉意,他风趣地说:“没事,我是个残疾人,再摔坏几件也没关系。”
到了地里,袁志家仔细查看秧情,发现茄秧萎蔫是因为连日阴雪,没及时盖苫子,天晴后又过早揭苫盖,造成秧苗突受强光,新陈代谢减弱。找到了病因,袁志家对症下药,几天后,秧苗重又恢复了生机。
还有一次,一位菜农的茄秧得了灰雷病,整棚秧烂掉了1/3。袁志家深知,这种病稍稍处理不当就会造成蔬菜绝收。一连几天,他在棚里弯着腰,一棵秧苗一棵秧苗地整治,施肥、给水、通风……一点不敢大意,几天下来,秧苗奇迹般地活了,熬红眼睛的袁志家却累得昏倒在垄旁。
在袁志家的指导下,短短几年,经营大棚菜生产的棠树乡富起来了。从最初十几座大棚,发展到1800座;全乡棚菜收入1000多万元,人均收入增加了800多元。棠树乡连续三年被市里评为科普活动先进乡。
袁志家,一个残疾人的名字,和一个乡的发展紧密相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