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中亚经济何时走出危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21
第7版(国际)
专栏:综述

  中亚经济何时走出危机
本报驻哈萨克斯坦记者尹树广
中亚5国独立后,经济一直处在深刻危机之中。今天,5国经济的现状和前景究竟如何?最新统计结果显示,除塔吉克斯坦外,各国去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等主要经济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但专家普遍认为,5国经济要恢复到苏联解体前水平尚需时日。
对大多数中亚各国来说,1996年可谓喜忧参半。一方面,宏观经济形势初步稳定,经济实现小幅度增长;另一方面,老百姓并未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居民贫困化等社会问题还相当严重。
与前年相比,哈萨克斯坦去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5年来首次实现正增长。乌兹别克斯坦增长1.6%,而吉尔吉斯斯坦的增长率则居独联体各国榜首,达到5.6%。由于内战等原因,塔吉克斯坦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18.4%。与独联体各国去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下降了0.6%相比,中亚各国经济形势相对还是不错的。
在工业生产领域,土库曼斯坦一枝独秀,年增长17.9%,吉、乌、哈3国则分别为4.6%、6%和0.3%,只有塔下降20%。哈石油天然气产量比前年增加11%,石油年产量今年有可能恢复到1991年的2600万吨水平。吉、土发电量提高11%,哈下降9%。
在财政金融领域,各国政府继续将紧缩银根、控制通货膨胀作为稳定宏观经济形势的关键,通胀率均得到抑制:哈、吉年通胀率分别控制在26%和35%以内。但该政策是以拖欠大量工资和退休金、企业间债务等问题愈发严重为代价的。
虽然大多数中亚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居民实际收入并未增加。尽管去年哈、乌、吉人均工资比前年分别提高40%、100%和30%,土、塔两国提高7倍和3倍,但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多数国家居民实际收入不仅未提高,还略有下降。统计表明,哈、吉居民实际收入下降3%和2%。对老百姓来说,商店里的商品早已是应有尽有,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要看口袋里有没有钱。
现在有一种说法,称中亚可能“在独联体中率先走出经济危机,进入经济复苏”,这未免过于乐观。仅以哈为例,虽然去年其国内生产总值首次实现正增长,但这也只相当于1991年的46%,工业生产总值只相当于那时的47.3%。5国中,只有乌摒弃“休克疗法”,经济发展一直比较平稳,其国内生产总值大体上保持了苏联时期水平,去年乌居民实际收入提高了18%,但却出现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国家货币——苏姆贬值数倍,导致企业支付危机,并严重影响了外国投资者的积极性。
从各国政府制订的中、长期经济目标看,它们都试图借助本国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黄金等资源来创造经济“奇迹”。中亚是“仅次于中东地区的世界最具开发潜力的油气产地”,外资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量涌入该地区。谢夫隆、阿莫科等跨国公司正在哈西部进行大规模勘探、开发,哈计划在15年内跻身世界6大产油国之列。土则以天然气为龙头,与美国等公司签约修建一条经阿富汗到巴基斯坦的输气管线,另一条经过伊朗的天然气管道也正在加紧修建。中亚产油国的方针是绕开俄罗斯,改变以独联体为销售市场的出口格局。乌、吉等国则着力利用外资大规模开发金矿等资源。
以上愿望能否实现,取决于多种因素。众所周知,作为独联体火车头的俄罗斯经济形势继续下降,这大大制约了中亚经济发展的后劲。另外中亚远离世界经济发达中心,是新生成的世界最大内陆地区,成为“第二个中东”的希望还受到一系列政治因素的制约。
总的来看,中亚各国经济已走出谷底。但正如一些权威经济学家所指出的那样,“尽管去年经济形势取得某种积极变化,但各国还存在着诸如预算赤字庞大,企业间债务拖欠严重,通胀压力巨大和管理不善等一系列困难”,现在就说各国经济可以走出危机为时尚早。
(本报阿拉木图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