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傈僳山寨文化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21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边远人家

  傈僳山寨文化室
新华社记者鱼世昌李银
这是横断山中一个傈僳族村寨的文化室。不过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有图书近千册。傈僳族农民在这里学文化、法律知识和各种种植、养殖技术。
全国贫困县、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保和镇豪猪箐村的这个文化活动室,有一个很漂亮的名字——“春萌苑”。它是获得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荣誉称号的乡村教师李树成一手创办起来的。
14年前,李树成中师毕业来到海拔2500米的这个村任教时,豪猪箐村小学的全部家当是:一间破烂不堪的教室、几张破桌凳和一块用猪血和锅烟染成的1平方米大小的黑板。当时,祖祖辈辈尝尽了没文化苦头的傈僳族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30多元,渴望子女有朝一日成为文化人只是一种梦想。
14年来,决心扎根边疆的李树成省吃俭用、艰苦奋斗,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办起了一所“一师一校”复式教学点,以及既为学生也为农民服务的文化室。
在文化室满满当当的书架上,既有《人民日报》、《半月谈》等报纸杂志,也有《中草药栽培》、《兽医手册》等实用书籍,还有《禁赌条例》、《治安管理条例》、《义务教育法》等法规手册。
李树成利用学校和文化室现有的条件办扫盲班,办养猪、养鸡、蔬菜栽培等实用技术培训班。没有电灯,就用马灯、松香照明。因此,村小学和文化室在白天是孩子们的教室,夜晚则成为大人们的课堂。从1992年以来,这个文化室共培训小麦高产、养鸡技术、蔬菜高产、果树栽培等实用技术人才400多人次,培训出了10多户科技户。全村30多户傈僳族农户基本都能在自家地里连片种植苹果、木瓜、桃子、梨等经济林木,并学会了蔬菜、玉米的科学栽培、管理、施肥和轮作、套种等种植方法。去年,豪猪箐村的玉米单产达到3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0多元,分别比1983年增长了1倍和17倍。
李树成还利用文化活动室广泛组织各种读书活动,对农民进行国防、法制知识教育。有一段时间,豪猪箐村喝酒、赌博风气盛行。李树成立即组织农民学习《禁赌条例》、《治安管理条例》等法规,赌博风很快就被遏制住了。
如今在豪猪箐村,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农民都能以法律来衡量,文明行为很快在全村盛行起来。豪猪箐村去年被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社,“春萌苑”文化活动室也多次受到州县有关部门的表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