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现代文明的童话——《河这边河那边的孩子》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9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现代文明的童话
——《河这边河那边的孩子》观后
高鑫
我是将儿童电视剧《河这边河那边的孩子》(编剧、导演刘光中,中央电视台和海南电视台制作)当作一个现代文明的童话来观看的。这个现代文明的童话并不复杂:城里的孩子洋洋,随着在旅行社当摄影师的爸爸进山,准备将这座雄奇、秀丽的青山开发为旅游区。接待他们的是山林中的守山爷和他的孙子山娃。这样,两个在不同文化环境中长大,各自带着鲜明文化背景的孩子相遇在一起,自然会发生两种文明的冲突和碰撞:山娃只会钻木取火,洋洋却知道磨擦产生热量而燃烧;洋洋只知道钓鱼需要鱼竿,山娃却会用竹竿叉鱼;山娃只知学写自己的名字,洋洋却知道以有偿劳动换取羊皮;洋洋只知道花钱让人背他,山娃却知道:你只想你自己,和我们山里人不一样……但是,随着交往的加深,他们不仅深刻地认识了自我,而且更深刻地理解了对方。两种文化也随之日渐交流和融合。特别是当他们彼此企盼的那条将这两者隔开的河上架起大桥之后,他们将手拉手、肩并肩地共同奔向更加璀璨的现代文明。
以往的儿童电视剧,在处理这样题材的时候,往往是褒奖一方,贬责一方:要么,推崇山里娃的淳朴、憨厚,要么,指责城里孩子的怯弱、娇气;要么,推崇城里孩子的聪明、才智,要么,指责山里娃的狭隘、保守。而且较多带有鲜明的理性教化目的,无非是教育他们向对方学习,以促成其品格的提高和道德的完善。
然而,《河这边河那边的孩子》,却另辟“蹊径”,赋予这一寻常的故事以全新的文化内涵:山娃,这个山里长大的孩子,大自然铸造了他淳朴善良、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的优秀品格,但是由于环境的闭塞,他没有上过学,不仅连乘法口诀都不会背诵,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然而,他向往文化,渴求现代文明,连梦中都不停地背诵刚刚学到的知识,他曾在父母的坟前悲痛、激动地诉说:“爸、妈,这里开发成旅游区,河上架起桥,我就可以上学读书了。”洋洋,这个城里长大的孩子,自然受过良好的现代教育,他有知识,懂科学,接受能力强。但是由于从小娇生惯养,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好逸恶劳、狭隘自私、爱占小便宜。这样,山娃和洋洋各有其长处,也各有其不足,都带着各自鲜明的文化特征生活着。
这样,山里的孩子山娃,则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代表;城里孩子洋洋,则构成了现代文明的化身。他们之间,被一条有形或无形的河无情地隔开了。孩子们都企盼着,向往着在这条河上架起一座通往对方文化领域的桥。这桥,将使他们彼此达到各自理想的彼岸。
这个看似简单的童话故事,却蕴含着深邃的道理,它形象地说明:现代化的建设,不仅需要物质文明,更需要精神文明:山娃,应该超越自我,走向科学文化,现代文明;洋洋,应该战胜自我,确立大公无私、关心他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我钦佩创作者对这一现代文明童话的构思,我更欣赏创作者那颇具匠心的象征物设计和安排。特别是到了作品的结尾处,当荧屏画面化作慢镜头,山娃抱着洋洋送的录音机,洋洋抱着山娃送的梅花鹿,充满依恋的情感,相互反复回首张望的时刻;当山娃背诵乘法口诀的声音,在荧屏上久久回响,反复叠化出绿色的山野,宏伟的立交桥的时候……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击相搏,而又相交相融的社会现实,得到了艺术的升华。(附图片)
上图为《河这边河那边的孩子》剧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