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兰考如今“吃”泡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20
第1版(要闻)
专栏:访读者想知道的地方

  兰考如今“吃”泡桐
本报记者江绍高岳富荣李杰
编者按:读了这篇通讯,令人振奋,也令人感慨。兰考的泡桐,是以焦裕禄而闻名于世的,长期以来,人们“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可是恐怕很少有人想到泡桐还是制作古琴、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的良材。其实,桐木作为乐器的上等材料,早已见诸典籍。《后汉书·蔡邕传》就有关于良琴“焦尾枯桐”的故事:“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这里讲的桐木是否即是泡桐,无可查考,但属于桐科,想应无疑。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种泡桐的人过去却并不了解泡桐有这么高的附加值?为什么用泡桐制作的乐器受到专家赞赏之后,人们还慨叹“没有想到”?看来,认识自己的优势,利用自己的优势,需要见识,需要眼界。领导农民致富,很重要的一点是向他们提供知识,提供信息,开拓他们的眼界。就这个意义上说,蔡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到目前为止,类似把“桐木”当柴烧的事情,不还到处可见吗?
进入兰考,一眼望不到边的麦苗,一眼望不到边的泡桐树。
“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当年兰考风沙、盐碱、内涝“三害”严重,是焦裕禄带领人民栽种泡桐,根治“三害”,如今农桐间作面积52万多亩。
汽车穿行在桐林间,在一个村子停下来。进村看看,嗬!家家户户的大门口、院子里都堆架着加工后的泡桐板材和木条;院落里传出电动工具发出的吱吱声。
“这个村叫孔场村,村民们除了种粮,就是加工泡桐木材了。”村党支部书记张彦林介绍,村里80年代起就用上了泡桐,从一般的板材、线材发展到品种、规格比较齐全的建筑物装饰材料。全村230户人家,几乎家家都从事泡桐加工,村里还成立了装饰材料集团公司,负责组织农民生产和产品的市场销售。加工的桐木产品已销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还出口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生产规模扩大了,他们还从周围地区购进泡桐木进行加工。1996年,全村完成桐木加工产值2700万元,纯利润5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多元。
孔场村是“兰考‘吃’泡桐”的一个缩影。这个县农村加工泡桐木材已形成规模。县里的同志介绍,全县20万农户中,已有1/4从事泡桐加工产业。就说堌阳镇吧,全镇有18个桐木加工专业村,从事桐木加工的农户有3600多家、8800多人;桐木原材料产品运输、销售的事业应运而生,专业户达400多个。县里还有独资、股份制桐木加工企业116家。去年兰考桐木加工量10万立方米,总产值达10.8亿元,占全县乡镇企业产值的1/3。
兰考从事桐木加工的企业和农户虽多,但多而不散,主要集中在堌阳、阎楼、红庙、城关等几个乡镇。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专业户,为了追求共同利益,抵御风险,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政府的引导,正在形成有序的联合与组合,形成一条“龙”:龙头是河南省最大的桐木加工集团——兰桐林业集团有限公司,是1995年8月以兰考县三家较大的桐木加工企业为骨干组建的;龙身是包括该集团成员在内的一大批桐木加工企业;龙尾是从事桐木加工的千家万户。兰考的桐木加工以公司+农户的生产组织形式,带动一大批农户走上致富之路。
有人问:兰考大规模加工桐木,会不会给桐木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破坏?兰考的同志说:不会的。一是对泡桐的砍伐,县里有严格的管理措施;二是目前采伐的量只占加工总量的一半,另一半是从外地区购进来的。当然,农民看到泡桐的利益,种植泡桐的积极性很高,是最根本的,全县泡桐每年以2%的速度增加,活立木已超过60万立方米,人均10棵泡桐树。
“最重要的,还是农民在实践中懂得了技术附加值。”这一点,记者在堌阳镇开了眼界。镇上有一家开封中原民族乐器有限公司,真没想到是农民自己办的。公司总经理戴士永是一位朴实的农民,年近50,10多年前一直经营泡桐木材。
戴士永说,兰考的泡桐因质地柔韧,纹理清晰等特点,是生产古筝、琵琶等乐器的上好材料。和乐器厂交道打多了,也长了见识,他萌生了一个念头:能不能把卖木头变成卖乐器?
创办乐器加工厂!戴士永走南闯北,向乐器制作专家请教,寻求合作。他终于用“三顾茅庐”的精神,把一名上海的乐器制作师请到了村里。1988年春天,堌阳福利乐器厂在农家院里开工了。戴士永和几个青年农民,在上海师傅的指点下,用握惯了锄头的双手,把自己种的桐木托上了艺术的殿堂。
戴士永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开始他们带了制作的四把琵琶,送到昆明一家乐器商店。这时进来一位中年女同志,问有没有上海产的琵琶。店里回答没有上海的,有兰考产的。
女同志连连摆手:兰考的?不要。“我们没有急。恭恭敬敬请她看一看,不是要她买,而是请她提提意见。”女同志是搞琵琶演奏的,她弹了一段,一脸惊讶:“兰考能生产出这么好的琵琶!”提出要把四把琵琶全部买下。戴士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们制作的乐器不仅得到了专家的认可,而且受到赞赏。
以后的路就好走多了。1993年,堌阳福利乐器厂与台湾台中民族乐器公司合资,组建了开封中原民族乐器有限公司。如今这个公司120名职工,都是从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中走出来的,有80多名已是能独当一面的骨干,有10多人熟悉乐理。他们生产的乐器有琵琶、古筝、扬琴、柳琴、二胡、阮等6大品种30多个系列,1996年生产乐器1万多件,80%以上出口,产值600多万元,实现利税100多万元。
在乐器厂车间参观是一种享受。一把把琵琶,一架架古筝,每一件都是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在琵琶生产车间,年轻的女工正伏案,在琵琶上雕刻唐诗;古筝生产处,小伙子正刻意打磨。细看成品,做工十分精细,表面光洁柔润,接口天衣无缝。这些,难道不是说,兰考人“吃”泡桐“吃”出水平来了吗!(附图片)
图为兰考农民在用泡桐制作琵琶。
本报记者李舸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