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竹林深处起新风——四川省崇州市“评三户奔小康”活动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7
第4版(要闻)
专栏:文明村镇示范巡礼

  竹林深处起新风
——四川省崇州市“评三户奔小康”活动纪事
本报记者梁小琴
阳春三月,雨过初晴,记者走进四川省崇州市隆兴镇顺江村,立即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文明之风。村口有文化阅览室,依墙而立的书柜里整齐地放着书籍、杂志、报纸。一栋栋翠竹掩映的农舍院墙上写着精神文明五字歌等,几乎每家大门上方都端端正正地挂着牌子:“双文明户”、“五好家庭户”、“遵纪守法户”,白底红字,分外惹眼。很难想象,过去这是个有名的落后村。
“评三户奔小康”在崇州市已坚持了10年。1986年,当时崇州市还是崇庆县。县委在调查中发现,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农村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公德意识淡漠,不良习气抬头,邻里、家庭纠纷不断。光靠村干部做思想工作,收效不大。
1987年,崇庆县开始在乡村评“三户”:将农户分为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双文明户三个层次。由农民自报、群众公议、最后分别由村委会和乡政府确认,评上最高级别的双文明户,由乡领导送牌上门。农民们既感新奇,又受鼓舞,纷纷参加。顺江村搞了两个月,效果出奇地好。家家都怕自己门前挂不上牌子,脸上无光,争相找村干部问,我家还有啥问题。父母、邻里吵架,孩子都会劝:别把牌子吵掉了。1987年,全村完成国家粮食定购任务由历年全镇的最后一名变为第一,计划生育率达100%。村长叶强说:“过去5个村干部,整天追在人后面催粮催款,做计划生育工作。现在,该收款收粮了,广播里一招呼,大家都去了。”
人心变了,村风纯了,相信科学的人多了,搞迷信的人少了。石马村、丰乐村主动将两座新建的庙拆了,卖的钱捐给了村小学。村民陈庭锐家原是五好家庭户,分家后因对老人赡养得不好,被降为遵纪守法户。陈庭锐震动很大,主动找老人定赡养协议。1996年,新房盖好后,他马上将老人接到家中一起生活。年底,乡亲们一致给他家评了个双文明户。
羊马镇留鹤村,把这三块牌子分别比做小学、中学、大学“文凭”。留鹤村这几年凭着三高农业和生猪屠宰,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199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2500元,家中10万元以上的就有60多户。开展评“三户”后,村支部因势利导,将依法经营、合法致富作为考核重点,促使农民学文化、学法律、学技术。村里还投资建起了图书室、文化室、农技校、篮球场。
村长赵大明说:“手里有钱,精神不能穷,农民照样应该有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现在农民们白天种田、做生意,晚上看书看报看电视。治安好了,交易规范了,生意越来越红火。来做生意的,说媒的,都要问,你家啥‘文凭’,‘文凭’硬事情才好办。”
在评双文明户的条件中,有一项硬指标:不光自己富,还必须带动一户致富。将评“三户”与农村扶贫助贫结合起来,大大加快了农民脱贫步伐。全市共成立党员帮带小组924个。隆兴镇在开展结对扶贫时,还设立扶贫基金、希望工程基金,仅两年就使370户摆脱了贫困,一半以上已进入较富裕行列。
评“三户”奔小康,如一阵徐徐清风,吹进了竹林深处的户户农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促进了崇州市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了奔小康的步伐。1996年,全市评出“三户”152889户,占全市农户的98.5%;全市已有241个村达到“无拖欠定购税收、无超计划生育、无乱占耕地、无重大刑事治安事件和刑事犯罪、无火灾、无土葬”的“六无”标准,占总数的65%。1996年,崇州市工农业总产值达81亿元、乡镇企业产值1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00元,呈现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