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中卢合作的典范——记卢旺达马叙塞水泥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7
第7版(国际)
专栏:通讯

  中卢合作的典范
——记卢旺达马叙塞水泥厂
本报驻南非记者温宪
“在这儿,就得以厂为家。”赵成华普普通通一句话,听起来却不由得令人心动。
这里是在远离祖国的非洲“千山之国”卢旺达。赵成华现任卢旺达马叙塞水泥厂总经理,该水泥厂位于与扎伊尔和布隆迪交界的一个山沟内,目前有28名中方管理人员在这个卢旺达最大的支柱性企业中工作。
设计能力为年产7.5万吨普通硅酸盐水泥的马叙塞水泥厂是中国政府援建项目,1984年7月16日正式投产后移交给了卢旺达政府。自1986年7月始,中国建材工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与卢旺达商业、工业和手工业部相继签订了两期共十年的水泥厂代管合同。在这期间,工厂的预算和发展计划等重大决策需由中卢双方人员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决定。自1986年至1993年的7年中,水泥厂利润达原投资的3倍。1996年6月,卢旺达总统比齐蒙古在访华前夕提出,卢方愿就水泥厂的经营与中方续签一个新的合同。在这个新的合同中,除坚持部分原有条款外,须做一项修改,那就是取消管理委员会,其目的是让中方人员更好地发挥经营管理和技术方面的作用。这个新的合同赋予中方人员更大的权力,同时也使他们负有更大责任。
“这既表明了卢旺达政府对中卢两国关系的重视,也表明经过十年的友好合作后,卢旺达政府确实感到中国是他们真正的朋友。与中国朋友合作他们感到放心。”已在水泥厂工作5年多的总经理助理徐江说。马叙塞水泥厂在中方的代管下,早已成为卢旺达最大的盈利企业。该厂水泥产品不仅占领了卢旺达国内的全部市场,还出口至周边国家,逐渐创出了名牌。1993年,这个厂的产品相继在法国和西班牙获得了“非洲杯奖”、“产品质量奖”,1996年又在西非获得了“企业领导奖”。
“完全由中方代管经营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也因此感到责任格外重大。”赵成华说。这种新的管理方式要求妥善处理代管者与企业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尽管中方总经理可以一锤定音,但由于代管的中方总经理不具备法人地位,因此,在管理决策、人事安排、预算开支等方面都很注意首先征得卢方的意见和建议。工厂的主要管理人员均来自中国建材工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他们也要处理好本公司与代管工厂之间的利益关系。此外,中方管理人员还要处理好本工厂与当地政权机构等方方面面的关系。
十多年来,中方管理人员与卢方人员真是同甘共苦,彼此尊重,厂内洋溢着一种特别友好的合作气氛。诚然,马叙塞水泥厂也曾经历重重困难。1994年卢旺达发生的内战打乱了工厂的正常生产秩序,但战后不久中方人员便返回工作岗位。今年年初,尽管水泥厂所在地区接连发生武装骚扰事件,但中方管理人员一直坚守岗位。这一切都赢得了卢旺达政府和人民的赞誉。今年1月19日,卢旺达副总统兼国防部长卡加梅对工厂进行了视察,他对中方人员在战后迅速使工厂恢复生产予以高度赞赏。3月17日,卢旺达总理塞莱斯坦、工商部部长希吉罗和两名议员又来到工厂视察,再次对中方人员在不利的条件下坚守岗位表示赞扬。
马叙塞水泥厂的经营方针是以销定产、薄利多销。随着卢旺达国内和平建设的逐渐展开,水泥厂的经济效益日见好转。去年每月水泥销量平均为3000多吨,而近半年来,工厂水泥月销售量均超过4000吨。“目前的困难是由于燃料、包装材料等需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上扬,生产成本上涨,但销售价格不能再涨,”赵成华说,“此外便是设备渐趋老化,而工厂本身更新能力不足。”在此情况下,他们采取了提高混合材用量、充分利用电收尘窑灰、尽量修旧利废、加强管理等降低成本措施。
马叙塞水泥厂曾被卢旺达各界赞为“中卢合作的典范”。今天,中方管理人员正在为两国间的友好合作谱写新篇章。(本报基加利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