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8阅读
  • 0回复

勘路先锋——记南昆铁路总体设计负责人汪识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01
第1版(要闻)
专栏:

  勘路先锋
——记南昆铁路总体设计负责人汪识义
本报记者江世杰
汪识义,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选线高级工程师,南昆铁路总体设计的“老总”。今年62岁。
17年,6200多个日日夜夜,在历史上只是一瞬,但对于汪识义来说,却是一段十分漫长而充满艰辛的路程。他与铁二院数以千计的勘测设计人员一道,把自己的生死荣辱置之度外,将最富创造力的这段年华留在了南宁至昆明长近1000公里、宽近300公里的国土上,最终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个具有90年代先进技术水平的山区铁路干线设计方案。由于他们的努力,这一设计方案实施后为国家节省工程总投资6亿多元。
全长899公里的南昆铁路,从海拔78米的南宁盆地“爬”向海拔2000多米的云贵高原,沿线仅崩塌、滑坡、泥石流和瓦斯等不良地质地段以及7—9度的高烈度地震区就达600多公里,其建设难度远远超过被外国人誉为“人类征服自然三大代表作之一”的成昆铁路。
要突破千难万险,首先要有精心的勘测和优秀的设计。南昆铁路的勘测设计,早在50年代就开始进行。铁二院三代技术人员经过近40年的努力,先后做了8个大的线路走向和上百个线路局部方案;汪识义作为总体设计负责人,其任务就是要带领全体设计人员在这些众多的方案和已基本确定的线路走向中,精选出一条最好、最可行的线路。为此,汪识义在南昆铁路的17年,基本上是在荒山野岭和工地上度过的。为了设计广西境内的米花岭隧道,他和线路总体设计组成员一起,在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过了6个月“野人”般的生活;为了具体设计好桥高183米、属“世界之最”的清水河大桥,他和桥梁总体组的成员,在陡峭的河谷两岸爬上爬下100多天;在贵州境内的南昆北段,为了完善穿越瓦斯地层的家竹箐隧道的设计,他和隧道总体设计组的成员一道,在山上山下勘察了50多天。汪识义这时已是快60岁的人了。长期在野外工作,他得到的“享受”和年轻人一样:一是危险,二是辛苦,三是劳累。
有一次,他到云南境内的石林车站附近调查溶洞,在洞中因火把熄灭,一脚踏空,掉进一个近3米深的洞里,惊得随行人员大声呼喊,都以为他牺牲了。
又一次,他在清水河大桥工地的山崖上勘测地形,山上一块石头突然滚落下来,从他背部擦过,“刷”地一声撕下一大块棉袄,吓得他和同志们冒出一身冷汗。
有人问汪识义,天天在穷山沟里转不觉得苦吗?当然苦!但他却说:“我们把这里的苦吃光了,将来这里就不苦了!”
有人说汪识义这么干是“不要命”。也许是吧!他早在1980年上南昆线时,就给老伴和儿女留下了“遗言”:“如果我在南昆线不幸殉职,就把我的骨灰撒在南昆线最困难的地段!”
勘路选线,对于一条铁路的建设太重要了!线路选得好,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益,造福沿线人民;线路选不好,不仅对施工会造成“少慢差费”,而且还会给铁路的正常运营和沿线的经济发展,留下无穷无尽的后患。南昆铁路的设计方案都体现了“多快好省”。
云南石林,是我国著名的世界级风景区。南昆线原设计方案按传统的倚山沿河选线模式,从距石林北部约20公里的河谷穿过。为有利当地旅游资源开发、方便中外游客,汪识义提出将线路改为从新、老石林风景区中间穿过。他提出的这个方案被铁道部采纳了,不仅满足了地方、群众的意愿,而且为国家节省工程投资2.5亿元。云南省人民政府为此专门致电感谢:“你们办了我们想办而办不了的事,云南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南昆铁路是由数万名建设者流血流汗“走”出来的。但迈第一步、走第一趟的,是以汪识义为代表的勘测设计人员们。让我们向劳苦功高的勘路人致敬!(附图片)图为汪识义近照。邹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