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新疆-2”走出新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04
第2版(经济)
专栏:

  “新疆-2”走出新疆
本报记者祝谦
“夜来南风起,小麦伏垄黄”。夏收,是争分夺秒的季节。可谁知道,还不到清明,尽管新疆联合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内地8个分厂,已将新疆—2收割机的产量,由去年的3058台剧增到1万台,还是被抢购一空。市场的需求量是1.6万台。
新疆机械产品俏销内地,许多人心中冒出一个硕大的“?”:新疆—2是如何走出新疆的呢?
问世
1986年,厂领导班子关注农村联产承包的新形势,收集摆脱贫困后农民对农机需求的信息,着手研制新疆—2这种小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千锤百炼整8年,1993年推出100台上市,与当时农民需求一拍即合,很快赢得了市场。
新疆—2售价约是大型收割机的1/4,不仅致富后的农民买得起,那些“南征北战”的“新麦客”更视其为“宠物”。它轻便自走,一个麦收季节下来走南闯北约可割2000亩,“挣”回购机费没有问题。农民也算过一笔细帐:新疆—2的损耗率1%左右,低于国家标准约2个百分点,人工或割晒机收割的损耗在6—8%,如小麦亩产四五百公斤的话,多收的麦子就顶了收割费,落了个“免费收割”,谁能不高兴呢?
称雄
夏收如救火。然而,收割机惧草、惧潮,进入杂草多的麦地,脱粒不净。下过雨后,两三天才能收割。新联集团首家采用双滚筒结构,对潮湿、多杂草的谷物有良好的脱粒、分离效果,总损失率低于国家标准。他们还做到收割机间隙可调,可调间隙幅度为6—48毫米,麦收后可割秋季水稻、油菜、胡麻、葵花等。
以性能出众,质量过硬,价格低廉,承诺服务的新疆—2,虽产在山高路险的新疆,却称雄中原,求购者蜂拥而至。年产量从100台猛增到1万台,一直供不应求。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郎中强说:“越是这种时候,越要保证质量,必须有把握地增长。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谁也开不起拿‘生命’作赌注的玩笑。”
入关
新疆—2的声名鹊起,使公司决策层又换了一个思路:收割机销到哪儿,工厂就应建到哪儿。这件看似简单的小事,却显示了一个大的气魄。因为新疆过去几乎一直是被联营,作为联营者,让内地企业给新疆企业“打工”,这是破天荒。
当时,公司算过一笔帐:有些原材料从内地购进,整机从新疆运往内地,一台收割机的运输成本约7500元。若省下这笔运费,降低成本,无疑会增强产品竞争力。为此,公司作出抉择:重心东移。制订出巩固华北、占领中原、开发西北的经营战略,开创了我国联合收割机“联合”生产经营的新模式。建起8个联营分厂。总厂负责生产主要零部件、技术、质量和检测,分厂生产散件和组装,致使这个只有3200人的工厂,生产的新疆—2一举占据全国收割机市场60%的份额,年销售收入达7亿多元,创利税1.5亿元。
开拓
“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制一代”——新联集团循此形成良性循环体系。他们现在生产着畅销的新疆—2,储备起新疆—3,研制着玉米收割机和棉花采摘机。
虽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新疆—2不是被动地保质量,每年技术改进达20多个部位,还在不断开拓市场。他们每年派出20辆收割机组成的“模特队”,到全国各地搞收割表演,对购机者实行上机前培训,售后实现质量承诺,并一改季节性购机的旧习。麦收一完,9月份就开始销售工作,以略高于银行存款的利息,按天计算,减去到4月份这段时间的差价,使提前购机者无损失,买一个放心,首次实现收割机销售无淡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