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可贵的“米”字——襄阳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05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业大县如何变成农业强县

  可贵的“米”字
——襄阳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调查
□戴雄武
农业比较效益低,致使不少产粮大县成了“高产穷县”。这是困扰我们多年的一个老问题。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一批农业大县在由“大”变“强”的道路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从今天起,本版开辟《农业大县如何变成农业强县》专栏,陆续报道一些农业大县的做法。——编者
襄阳县地处鄂西北部,位于汉江中游,全县有134万人口,170万亩耕地,是湖北省和全国农业商品粮生产基地大县。近些年来,该县紧紧围绕“农”字做文章,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米”字型的农业产业化新路子,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综合实力连续3年进入全省十强,粮、棉、油、肉类总产、农业产值五项指标均进入全国百强,农业增加值跃居全国第二位。1996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7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180.6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81.8亿元,财政收入完成2.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14元。农业产业化促进了襄阳由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
襄阳县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已初步探索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三个建立、四个对接”的“米”字型农业产业化模式。“米”字中的一横表示发展主导产业,建立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属第一产业;米字中一竖的上下部分分别代表建立加工体系和建立流通服务体系,属二三产业;周围四个笔划意味着四个对接,即与国内外市场对接、与高新技术对接、与新的运行机制对接、与城镇建设对接。“米”字既是农业的基础和主导产品,也代表加工升级后的大农业。
围绕优势产业,狠抓“三个建立”
发展主导产业,建立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襄阳县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农业生产向较大规模的区域化布局方面发展。一是抓住被列为国家商品粮、优质棉、优质芝麻基地县的机遇,利用国家投资建设主导型基地;二是发挥80多万亩荒坡、荒山、荒滩、荒水的优势建设多种经营型基地;三是利用名特土产品建设特色型基地;四是利用环绕新兴大城市——襄樊市区的优势建设服务型基地。目前已形成粮、棉、油、烟叶、药材、肉牛、林果、蔬菜等十大生产基地。
发展龙头企业,建立加工体系。该县围绕资源上项目,大打优势仗,集中力量狠抓龙头企业的建设。通过实施大引进,嫁接大龙头,发展大产业,吸引国内外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经济,现已形成粮油、饲料、纺织服装、肉鸡、木制品、柳编、酱菜等八大龙头。
发展市场网络,建立流通服务体系。襄阳县十分注意流通体系的建设,现已形成一个以批发大市场为主框架、以各级综合农贸市场为支撑、以各地自建商贸城为网络、以农民购销组织为补充的四大市场流通体系。全县现有农产品交易市场74个,总面积30多万平方米,年成交额10多亿元。在筹建中,该县抓住机遇,一是依托商品生产基地建市场。如围绕麦冬生产基地,在欧庙镇建立了辐射全国的麦冬批发市场,年成交额400多万公斤;又如围绕粮油加工,在双沟镇建立粮油批发大市场,年吞吐量达4亿多公斤。二是根据多种需要兴办综合农贸市场,集各种农副产品及深加工产品于一体,有效增强市场辐射力,目前全县有56个。三是远距离拓展,在深圳、北京、武汉等地兴建“窗口”市场。同时全县常年活跃着20万农民流通大军,4万农民职业购销家走南闯北,深购远销,极大地活跃了农村经济,拉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坚持高点起步,突出“四个对接”
与国内外市场对接。襄阳县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发展大流通作为重大任务来抓。一是兴建各级各类市场,以此为跳板,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二是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加强内联外引,发展外向型农业,让农业项目走向全国,迈向世界。三是八方突破,多路进军,让外贸企业、“三资”企业、自营出口企业三路大军一起上,扩大对外贸易,提高襄阳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与新的运行机制对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运行机制是搞活企业的关键。襄阳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时十分注重建立新的企业经营机制、风险机制、动力机制、技术进步机制等,以确保产业化经济在高点上运作。一是搞好外资嫁接。既可增强实力,又能彻底转换运行机制。目前,在该县的八大产业链中,已有饲料加工业、纺织服装业、木制品加工业、大头菜加工业实行了外资嫁接。二是大力推进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1996年,该县集中对30家龙头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计划今年对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全部进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改造,进一步明晰企业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三是实行资本经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搞好资本的筹措与运作,促进资本的流动、交易和重组,以增加资本总量,优化资本结构,增强资本活力,提高资本效益。四是推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和监督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既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又对其实行有效的监督。五是对新企业、新建设项目一开始就按新体制来建设,按新机制运行。
与高新技术对接。襄阳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一是深化农村科技体制改革,实现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科技承包、技术服务和兴办科技经营实体,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二是稳定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及时引进关键人才和技术,鼓励各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挂钩,进行技术改造和嫁接。三是跟踪国内科技发展动态,组织科技攻关,不断开发新产品。四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现在全县28个乡镇都办起了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通过开展“绿色证书”培训等形式,培养一代新型农民。由于科技的运用,目前全县粮食亩产已实现“吨粮县”目标,有10多万亩蔬菜地产值过万元。农业增长方式正朝着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方向发展。
与城镇建设对接。小城镇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城乡的接合部,具有市场交换、加工增值、交通运输、信息传播、技术交流等优势,对产业化的形成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襄阳县在实施产业化过程中,特别强调将有关的项目、企业、市场、加工区等与城镇建设相结合,并相对集中,形成了小企业大群体,小工厂大规模的经济增长点。这样,既推动了城镇发展,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又通过城镇这个经济载体,把农业产业化引向更高级阶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