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少帅”风采——记铁二局、铁十六局指挥长李长进、王北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06
第2版(经济)
专栏:

  “少帅”风采
——记铁二局、铁十六局指挥长李长进、王北京
本报记者江世杰
参加南昆铁路建设的队伍,有铁道部系统的职工6万多人。每个局级单位都在“前线”设立指挥部,负责全权指挥的“一把手”叫指挥长。有四个局级单位的指挥长年纪较轻,他们是:铁二局的李长进,38岁;铁十六局的王北京,42岁;铁五局的廖少华,36岁;铁二院的漆宝瑞,42岁。他们精明能干,被赋予一个共同的爱称:“少帅”。
李长进:一块“闪光的金子”
李长进是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从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副院长“改行”担任铁二局副局长兼南昆“前线”指挥长的。他到“前线”的头一个多月,每天带着图纸、资料、钢尺、手锤徒步十多公里踏勘工地,先后走遍了60个工点,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1996年3月22日,在他主持召开的“战南昆保铺轨动员誓师大会”上,他带头立下“军令状”:“如果不是天灾人祸,1997年3月铺轨必须到达铁道部指定的接轨点;否则,我自己甘愿下台。”
上级定的铺轨开始时间是1996年4月15日,但到3月中旬,距铺轨起点仅6公里的永乐一号隧道仍有300米未完工。李长进心急如焚,立即把这座隧道作为“指挥长工程”,写上他的名字“挂牌”施工。他在洞口工棚里安了一块铺板,不分白天黑夜与大家一起摸爬滚打,终于在4月10日突破了这个难点。
喜屯三线大桥由于变更设计,1996年2月底才拿到图纸,而按正常情况施工,起码需要8个月时间。李长进到现场认真调查分析,果断决定把钻孔桩改为挖孔桩,实行昼夜施工三班倒,他自己坚持和职工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位老工人出身的施工队长,见他整天着急上火,人瘦了,头发立起来了,就在吃饭时给他斟了一大杯酒说:“李局长,你把这杯酒干了,这挖孔桩的事我们包了,不让你再操心。”为了工人的这片真情,更为了加快工程的进度,他硬是一仰脖子把酒全喝下去了。有了基层干部和广大工人的干劲,他又根据进度及时调集施工力量、添置机具设备,结果只用三个半月就攻克了这个重点控制工程。
民谚云:“是金子,放在哪儿都闪光。”李长进,就是一块“闪光的金子”。
王北京:一匹“苦奔的骏马”
在“四少帅”中,唯有王北京没有“科班”文凭和技术主管的经历。1992年8月,局长韦彩猷带他这个局人事处长,把南昆现场踏勘了三遍,说:“看来任务很艰巨,你就留下吧!”就这样,他这个管“人头”的改行管了“石头”,而且摊上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从领导机关到施工现场,没有管理经验是第一大困难。在指挥部,他窗前的灯常常是熄得最晚、亮得最早。不论是现场管理、施工技术、规范标准、计划财务、物资设备,他学了就用。6个年头的5个春节,都是在工地上度过的。1996年没有休过一天。遇到苦活儿、险活儿,他总是及时出现在职工身边。他说:当头的上去了,职工群众就不会害怕!
1995年7月23日,清水河大桥工地猛降暴雨。当晚11时,他赶到4号墩基坑察看险情。第二天一大早爬起来,发现洪水已将职工住房包围,便赶紧叫醒干部把职工、家属转移上山,而他脚上的鞋掉了都未发觉。刚把东岸的人安顿好,又发现西岸一排房子受到泥石流威胁,里面还住着20多个人呢。他赶紧从人行索桥跑到西岸。当他冒着峭壁上不断掉落的石头,沿着便道向工人住房跑去时,只听身后雷鸣般一声巨响,原来是他刚刚跑过的30米便道,刹那间滑下了万丈深渊。
1996年4月20日,南昆西段铺轨进入铁十六局管段,可还有三座隧道的病害整治没搞利索。王北京就24小时“连轴转”,组织职工日夜鏖战,确保铺轨不挡道。27日,当铺轨列车临近喜旧溪大桥时,大桥前方路堑右侧挡墙发生了3000立方米大塌方。机械设备上不去,只有靠人的因素了。他和局指挥部的饶守金同志赶到大塌方现场组织整治。饿了泡包方便面,困了在道砟槽里躺一会儿,连续奋战7昼夜,终于在5月6日凌晨2时铺完道砟,保证了5月6日正午铺轨列车的顺利通过。
王北京的“部下”对他的评价是:“从我们王指挥长身上,能看到张鸣岐、孔繁森的影子。”
(附图片)
图为李长进近照。陈沥泉摄
图为王北京近照。成海忠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