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融融春光漫神州——民族自治地方的巨大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06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融融春光漫神州
——民族自治地方的巨大变化
新华社记者钱咏虹
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如融融春光照耀神州大地。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至今,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已经实施了整整半个世纪。50年来,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建设边疆、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我国第一个成立民族自治区的内蒙古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蒙古、汉、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满、回等民族。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的少数民族干部仅有7000人,如今已发展到16.97万人,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班子成员中,少数民族干部达44%。
尊重民族语言、习俗,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也是体现民族平等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无论行文还是各种牌匾,都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几种文字。全国党代会、人代会、政协大会等重要会议,也均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7种民族文字的文件,并设置同声传译。
39岁的吉亚是新中国珞巴族第一代女干部。她说,珞巴族是开拓雅鲁藏布江东南喜马拉雅山区的先民,却被旧西藏地方政府视为野蛮人,被迫躲进深山老林,过着刀耕火种、食野菜的日子。直到1959年民主改革,国家对珞巴学生实行“包吃、包穿、包住”的免费教育,才有了珞巴族自己的大学生、教师、医生和科学家。
几十年来,党和国家一直把致力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大事来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开发建设的大力倾斜,北京、广东、山东、上海等地对口帮扶支援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取得积极进展。继43项援藏项目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了新一轮援藏高潮;惠及农牧业、能源、交通、邮电等行业的62项援藏重点工程,多数完工或在建,成为西藏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步伐,民族地区走过的每一步,无不凝聚着全国人民的心血。
翻开新出版的新疆地图,人们惊喜地发现,千百年来由盛而衰的古丝绸之路已不再寂寥。当年,17万复员转业军人组成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节衣缩食,建起了新疆第一座钢铁厂、纺织厂、煤矿,新疆现代化工业由此而起步。沉睡了亿万年的准噶尔、塔里木、吐鲁番—哈密三大盆地,已建起38个油气田,年产原油能力1500万吨,形成了以独山子、克拉玛依炼油厂和乌鲁木齐石油化工总厂3个大型炼化企业为骨干的石油化学工业体系,大规模资源开发使新疆向工业化快步迈进。
四季飘香的八桂大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已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九五”期间,全区将筹措2000多亿元,重点建设350个关系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的项目。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一批重点工程的建成投产,重塑着塞上鱼米之乡的形象。
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旗长孟松林欣喜地介绍,放下猎枪的猎民已经办起机械化农场30多个,开荒造地近3万亩。农业实用技术已迅速走进大山深处的鄂伦春乡村,人工栽培黑木耳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温室等实用技术开始普及。被奉为“点金术”的现代农业科技正在使这个过去靠狩猎的民族的梦想变成现实。
随着国家沿边地区开放政策的实施,偏处一隅的内蒙古、新疆、西藏一下子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在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经商办企业的朝鲜族人逾3万。北京城里有延边人开办的商饮服务业150余家,朝鲜冷面、泡菜,大开东西南北中人的胃口;蓬勃发展的边境贸易为神奇的西双版纳增添了绚丽的色彩,140多条通往泰国、缅甸、老挝的小道上边民互市一派红火。
当我们环视今天的中华大地,看到各民族和睦相处、安居乐业,我们由衷地感到: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无比正确和伟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