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老兵新功——记重返“前线”的隧道局退休工人郭依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07
第2版(经济)
专栏:

  老兵新功
——记重返“前线”的隧道局退休工人郭依弟
本报记者江世杰
郭依弟,68岁,1950年8月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铁路工人,参加过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建设,和战友们一起在十几条新线上凿通了40多座隧道。在1980年52岁时按规定光荣退休,回到了四川简阳县的老家,结束了与妻子20多年的“牛郎织女”生活。
1991年,郭依弟听说国家要修建南昆铁路,就几次给老领导写信,想“参战”“贡献余热”。这年6月,他终于收到隧道局领导的一纸电文,让他到远在广西的米花岭隧道出口工地报到。
听说要回铁路上去,家里人和乡亲们都来挽留。他们知道郭依弟曾在一次事故中身负重伤。但温馨的亲情未能把他留住。临走时他对妻子说:你就当我外出旅游去了!
郭依弟的“旅游”目的地米花岭隧道出口,位于广西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是无人、无路、无水、无电的“四无”地区。为了抢修施工便道,他们每天要走山路十多公里。有时累得吃不下饭、上不去床,可第二天一大早照样爬起来上工地。
隧道一开工,郭依弟就走上“安全检查员”的岗位。他的具体任务是:用他丰富的经验和责任心,去保护工地上的年轻娃娃和施工机械的安全。为了确保施工安全万无一失,郭依弟每天都坚守在洞子里。台车打炮眼时,他在;装填炸药时,他也在;出运石渣时,他还在,睁大眼盯着岩层,目不转睛地观察围岩变化。对有隐患的部位,他要把工班长叫过来一一相告并处理完毕才离开。
随着施工的展开,工作面从一个变成七个,他每天跑前跑后,要走的路越来越长。按理说,每次进洞他可以坐一段车,但他却坚持一步步走,因为只有步行才便于随时观察岩石变化,做到防患于未然。一次,他走到正在保养的门架式台车旁,看到头顶有块岩石与他昨天观察时的情况不一样,心脏骤然紧张起来。要知道,这种台车价值1200多万元,全国只有两台,打米花岭隧道就靠它了,便索性爬到台车上仔细察看。当他认定这块岩石必落无疑时,立即叫人把台车移开,然后他又用钢钎把危石撬了下来,避免了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
又一次,他发现人机交汇的平行导坑第七通道口顶部,有一条三四米长、二三厘米宽的裂缝,立即意识到这是坍方的先兆。于是他换了几个方位观察,又把耳朵贴在洞壁上听,当听到岩层中有“吱吱”细微声响时,他马上招呼大家把挂在顶部的高压电缆移开。就在电缆刚移开的一刹那,一块两米见方的石头“咣”地一声砸在了地上……在开挖米花岭隧道的三年里,经郭依弟发现并处理掉的大危石就有几十处。
有人给郭依弟计算了一下,三年来他在米花岭洞子里走过的路程,比从南宁到北京再从北京回南宁还要多。站在我面前的郭依弟,面容清癯,脊背略弯,看来高不会超过1.6米,重不会超过60公斤。我问他为什么重返“前线”?他觉得有些意外,想了想说:“不为别的啥子,就为南昆铁路修得快点!‘众人拾柴火焰高’嘛,何况我当‘安全检查员’还有点经验。”
(附图片)
图为郭依弟近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