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成果转化科研工作的新历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07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成果转化
科研工作的新历程
本报记者陈兴贵
智能型英汉机翻译系统专家、中科院研究员陈肇雄创建了“科智语言信息处理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在完成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处理计算机研制后,又马不停蹄地兴办了“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并兼任董事长与总裁;北大王选教授在中文激光照排印刷技术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后,由其领导创建的北大方正集团应运而生;东北大学副校长、计算机专家刘积仁领衔的“东大软件集团”迅速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创办旨在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转化成产品的公司、企业,以人们料所不及的速度和规模悄然兴起,成为神州大地一条特别引人注目的风景线。有人热情地评价这条风景线灿若春花,溢香耀眼,生机盎然;有人预言这条风景线将对中国的科技事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成果转化是科研工作的延伸阶段
如果科研工作包括科研成果和科研成果转化两个部分,就我国当前的实际而言,科研成果转化,无疑是整个科研工作中需要倾注巨大力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科研成果转化,科研产品开发,既是科学研究成果的延伸阶段,又是科学对社会、对经济贡献的显现。陈肇雄研究员说得好:“公司就是利用我们现有的理论,开发出实用的软件,然后进行技术转让。我们的目的就是利用公司体制把成果尽快转化为产品。我兼总经理的目的也是为了使得公司的收入能更多地投入科研,促进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保持领先地位。”
由陈肇雄研究员的这段话,人们不难看出,科研人员为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商品而创办的公司、企业,既不同于我们过去概念上的研究院所,又不同于一般的生产企业,更不同于商贸集团。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它是我国科研人员为适应市场经济而创造的一种颇具特色的科研实体。其特点在于:以科学研究人员为主。此类公司和企业,大学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占70%左右,集中了大批科技俊才;公司、企业以将自己研究出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商品为目的;面向市场,根据市场规律进行操作,将从市场得到的回报再注入科学研究,以保持公司和企业的活力。
上述特点,在一些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办得好的公司和企业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创办的“中自公司”共有600人,其中有100人从事基础研究,500人在“中自公司”从事成果转化和开发。自动化研究所的三个实验室为主体的基础研究同“中自公司”的成果转化、开发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与其创办的“联想集团”,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所和其创办的“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与其创办的“紫光集团”等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创办的类似公司、企业,都同自动化研究所与“中自公司”一样,成绩卓然,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上述各类公司或企业为什么很快就能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凝聚力?为什么很快就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展现出更加广阔、更加辉煌的前景呢?王选教授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说,一项新发明或一个新构思往往会带来一片市场甚至形成一种新兴产业。科研成果转化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他领导的方正集团正据此实行一条龙的运行模式。上游是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游是电子出版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下游是方正集团公司。人员根据需要灵活安排调动,整个方正是一个和谐相融的统一体。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走出“误区”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经济的、传统的、体制的、观念的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科研工作大多停留在成果通过鉴定,论文通过发表,学术界认可这个层面上,而忽视了将已经取得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商品这个最终目标。许久以来,科研人员认为转化工作不属于科研工作的范畴,而企业又无能力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形成了一条又宽又长的空白带。我国的科研成果为它人所用,形成“墙里开花墙外香”,“自家耕种,人家收获”,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以造成这种局面,除了别的方面的原因不说,同人们对科研工作的内容、对科研工作的概念在理解上不全面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位研究中国科技发展史的学者认为:20、30年代我国的一批科学家抱着“科学救国”的强烈愿望,不辞辛苦,远渡重洋,刻苦努力,凭借天赋和勤奋,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他们本想将这些成果带回国内,为祖国的强大、为人民造福,但那时,中国的经济、技术力量实在是太薄弱太落后了,他们无法实现其愿望。这样,他们的研究只好停留在发表论文的阶段。而后来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同样的原因,也只能把科研成果“束之高阁”,时间一长,人们便以为科学研究到论文发表就算大功告成了。如果有人主动投身科研成果转化,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反倒被许多人认为不正常,甚至招致非议,“千万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众口铄金”,久而久之,在一定的程度上,就使人们对科研工作的理解陷入“误区”。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我国科技界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首先是促进了科研工作者思想的解放,转变观念,重新总结和审视“自我”,提高了对科研工作内涵的认识,加深了对科研成果转化重要意义的理解,随之,便勇敢地投身于科研成果转化、科研产品开发的实践。我国科技开发区的蓬勃兴起,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高科技产业队伍的快速形成,高科技产品的源源问世,经济的快速增长,正是这一科学理论结下的丰硕成果。
科研成果转化更具有挑战性
十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科研工作者既是出科研成果的主力军,又是转化科研成果的主力军。只是前后工作的内容有些不同罢了。就具体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有人在出成果阶段更显得才华出众,有人在转化阶段,则显得才能非凡,有些人则无论进行科研还是进行成果转化,证明其都是佼佼者。特别是后者尤为宝贵。因为在成果转化的进程中,涉及的面更广,遇到的问题更复杂,需要更大的勇气、魄力、决心和意志,需要更充沛的精力、活力。如上所说,由于我国科研人员长期以来总把自己的工作界定在研究,而没有在科研成果的开发方面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由于环境、舆论等方面还没有创造出更广阔的天地,科研工作者在科研开发上还没有充分释放出自己的能量。这既是我国过去经济发展中科技贡献率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也是我国科技产业家队伍还不强大的一个原因。
我国科技界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大胆地把自己的科研工作延伸到科研成果转化、科研产品开发中去,创办了一批与之相适应的公司,开创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兴办了高技术产业。他们惊人的速度,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业绩。他们把我国的科学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使人们对科学研究有了新的认识,树立起了新的概念。他们的知名度大为提高,他们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受到人们的高度称赞,有人评价说,他们在我国科技发展史上,树起了丰碑。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科研工作者要使自己的成果得到体现,获得新的发展,研究成果转化成为最有效的途径。王选说,“只出点子,从不动手实现的人不容易出大的成果”。他分析说,一个新思想和新方案的提出者往往也是第一个实现者。这似乎是一条规律。因为开头人们总会对新思想提出怀疑,而只有发明者本人才会不遗余力,承受一切艰难困苦,百折不回地予以实现;也只有发明者本人最清楚自己方案中的问题,解决自己方案中的问题,最能有效地改进方案和克服实现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以取得成功。科研成果转化,还有证实新思想、新方案的作用。可见,科研成果和成果转化,是整个科研工作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阶段。后者因为还要渗入更多的法律的、经济的、金融的、信息的、市场的、人事的诸多因素,从而也更富有挑战性,更能显示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的能力。
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而在这场竞争中,科研成果转化的竞争将表现得更激烈、更直接、更显明。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科学的春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转化成产品的形势越来越好。科研工作者创办的公司,开创的高科技产业,开发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正给古老的神州大地,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