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死海残卷》与犹太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09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死海残卷》与犹太文化
林皎明
1947年7月的一天,一个牧童随手将一块小石头投进了死海岸边的岩石洞里,无意中发现了几只陶罐。牧童绝想不到,他发现的那几只陶罐,以及陶罐中所珍藏的书卷,对犹太世界来说,犹如石破天惊。罐中的书卷由此得名《死海残卷》。它与《圣经》、《次经》、《伪经》齐名,被列为希伯来文化最高成就的四大古典文献。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死海残卷》像国宝一样被供奉在以色列国家博物馆中。那是一座地面只露出顶部的精美建筑物。白色的顶部,完全按照陶罐盖的形状设计,全馆深入地下,活脱脱就是一个大陶罐。正值这部文献发现50周年之际,主人邀请参加犹太文化国际研讨会的各国记者,参观了一般不向外人展示的内部恒温室,目睹残卷真迹。那片片卷页上的斑斑字迹,记录着2000多年前犹太民族的一段神奇经历,据说至今还未全部揭示于众。面对这传世珍宝,莫名的神秘感油然而生。
经考古学家鉴定,《死海残卷》是公元前140年犹太社团遗留下来的。全书共有11部、600多卷经书手抄本,分别用希伯来文、阿拉米文、希腊文和拉丁文写在羊皮、纸草或金属片上。其内容除有《圣经》等经书外,还有犹太社团的各项规定,如《训导手册》、《教团规则》等,并有一批如《战争古卷》等史料。这批珍贵的古代文献,对校定《旧约》经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研究犹太教与早期基督教的关系提供了资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死海残卷》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发现之一。
这确实是值得犹太民族为之骄傲的。《死海残卷》所代表的古代希伯来文化,不仅是近现代犹太文化乃至犹太民族全部文明的基础,而且对西方文化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学者们公认,当今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之一,便是犹太教文化。
书卷经不起岁月的折磨,已变得支离破碎、斑痕累累,而犹太现代文化,已经完全融会在西方文化之中,以致它们密不可分。就说现代舞,欣赏这种人体线条和人体语言艺术的人并不多,可谁能想到,纽约百老汇的现代舞水平,还不如以色列基布兹现代舞团的艺术造诣高。难怪以色列现代舞团红遍半个地球。在特拉维夫,有机会倾听四名以色列普通士兵的弦乐四重奏表演。莫扎特的乐曲从他们的手指间流淌出来,如涓涓溪水,那样地柔美,那样地流畅,很难相信这是军旅演奏水平。惊喜之余获悉,其中两人是乌克兰音乐学院的高材生,另两人也是俄罗斯犹太移民。另一次,参加特拉维夫郊外的一场大众音乐演唱会,歌手的舞台风格和演唱方式,以及场内的狂热氛围,则全然是美式的。显然,在这里,刻意区分哪个是犹太文化,哪个是现代西方文化,已毫无意义。
以色列文化的斑斓国际色彩,由其特殊国情使然。在以色列城市街头,到处可以看到不同肤色的人种,白色的、棕色的、黑色的、黄色的。犹太人自豪地说,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没有犹太人。根据《犹太回归法》,哪怕只有1/8的犹太血统,你都能立即成为这块犹太圣地上的公民。于是,世界各地的文化在这里汇合、混杂、嫁接,派生出新的分支。这或许正是犹太文化的生命力和优势所在。
然而,当在诸多艺术品前驻足品味,在诸多乐曲声中静心欣赏时,冥冥中仍能感悟到一丝摆脱不掉的压抑感和历史积淀的沧桑感。
正走红意大利、希腊和美国的大歌星努阿,有出众的歌喉,也门犹太人的深肤色使她更加迷人。她的歌声婉转悠扬,时而随鼓点激昂,时而淡出留下伤感的余音。听她的歌,即使有欢乐,也会感觉到压抑的忧郁,宛如沙漠中的一只孤独的夜莺。许多舞蹈与油画画面,也总是表现超负荷下的扭曲,以及在重压下的挣扎和抗争。很明显,这种压抑色彩与作品主题每每与二次大战的大屠杀有关,那场灾难给犹太人造成太深太深的心灵伤害。参加研讨会的一些艺术评论家说,伤感出艺术。这或许有一定道理。但是,压抑和忧郁美,毕竟只是美的一种,而不是美的全部。
任何文化逃避不了社会现实。一位以色列巴勒斯坦戏剧演员说,就在剧院门外300米处,巴勒斯坦工人正在饥饿中找寻一份糊口的工作,“我不可能强作欢颜,粉饰太平。”这也许是现代以色列文化掺杂更多压抑色彩的现实原因。如果说全部破译《死海残卷》尚需时日,那么读懂以色列现代文化这部史书更非易事。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