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在汉城逛书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09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在汉城逛书店
孙启林
逛书店遛书摊本是我的一种嗜好,即使在国外,也不能免。在汉城,逛书店遛书摊的感觉是深刻而别样的。
在这里,较大的书店一般叫“文库”、“书籍”,如“教保文库”、“永丰文库”、“乙支书籍”、“钟路书籍”等,都可以与日本东京的“三省堂”书店、“岩波书店”等相媲美。有所不同的是,汉城后建的大书店一般都在地下,与地铁站相通,以方便读者。
一般大书店里在书架之间铺上丙纶地毯,听不到杂沓的脚步声,能听见翻书声和收款台上敲微机键盘声;书上都有磁性装置,交款时消磁,否则别想逃过门口的电子防盗系统的“眼睛”;书店从上午九十点钟开门,直到夜里9时闭店,店内有饮食部和休息处;读者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但更多为中青年人,有学子,也有公司职员;有的书店还在书架旁为读者备有小桌、椅子和凳子;在书店里,时常看到有倚架而立、靠边而蹲、席地而坐为看“蹭书”的青年人,或因囊中羞涩,或为先睹为快。最令人惊奇的是,竟有大批抄书摘记的青年人,他们大多是为了完成作业或撰写论文的大学生,而书店对这些大学生无论是摘抄的,还是“蹭书”的,都很宽容,并不禁止他们只摘抄而不买书,也不怕书卖不出去。这样看来,书店不仅仅有售书的职能,而且还起到图书馆、阅览室的作用,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这也许是汉城书店的一个特点吧。
在汉城书店里,你可以买到新上市的畅销书,也能找到多年前出版的书籍。这些图书不作特价处理,而往往随着纸价上涨而提价,特别是学术著作。在这样的国度里,看不到知识贬值、学术著作被冷落的现象。
在汉城有许多书街,有像北京琉璃厂那样的古书古玩文化街,如仁寺洞街。在那里可以购买古玩、字画与文房四宝,也有像日本东京神田那样的书街,在那里集中着各种户挨户、房连房的书屋。这种售书摊点还多半加上“专门店”的字样,以示经营某种专业方面的图书。
如果说走进汉城的大书店是游入了书的海洋,那么,进入这种摊点书屋,就可以说闯入了书山。书店门口图书堆积如山,屋内则是一排排顶天立地的书架,找书要仰视,取书要爬梯。但这里的书价比大书店里的要便宜。哪怕是最新出版的图书,店主也主动打折扣,买主亦可以再讨价还价。多买书少算钱,买成套书最经济实惠。书买多了,店主会叫出租车免费给你送到住处。你若需要买什么书,也可以用电话与店主联系,他可以到出版社或其他书店里寻找代购。在这里买书价格便宜又极为方便。这也许是汉城书店的又一个特点。
逛汉城书店,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夜里9时该闭店了,店家多次广播催促读者离去,可还是有许多读者仍然在热心“钻进”书里出不来。有时店员只好到读者面前鞠躬致意“欢迎明日再来”、“请明日再读”。这使我想起中韩古籍上的记载:自古以来,韩国人就喜读诗书。很早以前,古代韩国人就能背诵《诗经》、《书经》、《春秋》等中国诗书。历史上各王朝派使臣向中国求书,还在中国京城里用黄金购买大量书籍带回去;宋朝商人知道高丽人喜欢中国书籍,常用船载书籍去开京销售,或献于高丽国王。公元1314年,高丽中宣王入元朝访问,不仅在大都购书,又“至江南购万卷书而归”。
这种“喜读诗书”的优良传统一直保留至今,经久不衰。在这里,候车室、地铁车站等公共场所以及一些商店,常以能挤出一角出售图书、报刊为荣。报纸和杂志都设有新书评介专版和新书目广告。一些大报每周统计公布各大书店提供的前10种畅销书目,有的还介绍世界各国流行的畅销书。这样就对韩国的读书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什么人口密度大、自然资源匮乏、国土狭小的韩国能创造出震惊世界的经济奇迹呢?这是我在韩国访学过程中经常思考的问题。当我参观炼钢能力居世界第二位的浦项钢铁厂,看到大门上悬挂着用汉字书写的“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横幅时,似乎找到了答案:是书籍,是知识,培育了创造奇迹的人们;是人们从书籍和知识中获得了创造奇迹的智慧和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