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借鉴、认识和了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08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

  借鉴、认识和了解
吴元迈
从总体上说,这些年来我们在介绍评论和吸收借鉴外国文艺思潮、流派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对提高和改进我国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产生了积极良好的影响。然而,不能不看到我们在评论和吸收它们的时候,由于没有顾及到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而盲目地照搬照抄、不加分析地加以运用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其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依我看来,要真正做到“洋为中用”,首先得全面地认识了解各种现象的全貌和本质。这是评论和借鉴的前提和基础。当然,这种认识和了解,其本身就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和经验,困难就在于如何全面认识和准确了解。引进中出现的歧见、问题和弊端,可能就来源于此。对外国的东西,或人云亦云,或瞎子摸象,或总以为自己有理,也许无不与此有关。
我想,以“后现代主义”为例。这些年,我国报刊上对它的议论不少。在当代西方,有人说: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的文化逻辑;有人说:启蒙时代尚未结束,后现代远没有到来;有人说:后现代是指每个时代的精神危机时期;有人说:后现代是后期的现代主义;有人说:该让后现代主义休息了;有人说:后现代主义已经过去了,等等。究竟后现代主义是什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既然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在西方尚且有歧见、有争议、缺少确定性,我们对此进行介绍和了解,探讨和研究是必要的,但无须以此来概括和总结我国文坛的某些现象,提出我国的“后新时期”、“后悲剧”、“后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等。至于有的文章把西方的“后现代主义”视为体现了当代艺术规律的世界性,看作“中国文化与文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那就更值得讨论了。
其实,在“后现代主义”的故乡——美国,远非人们都接受它。美国学者埃默里·埃里奥特主编的大型的、最新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1988),并没有运用“后现代主义”来概括和总结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的美国文学创作和批评。我想,这不是该书的作者们疏忽或视而不见。这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