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守护灰雁27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0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仲春时节,一对灰雁及其后代的命运牵动了京城无数人的心。伴随着绿色守护者度过的27个不眠之夜,人们在等待小灰雁降生的同时,也在审视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守护灰雁27天
本报记者施芳
4月26日,北京紫竹院公园,灰雁夫妇和它们刚出生的一双“儿女”吸引了无数关切的目光。平静的湖面上,灰雁一家第一次结伴“出游”,雁妈妈昂着头,周身透着初为雁母的喜悦。小雁披一袭淡黄色的绒毛,好奇地打量着岸上观望的人群。
小雁怎能知道,在它出生前的27个日日夜夜里,有多少人守护着它,从而发生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引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话题。
似曾相识雁归来
这对灰雁落户紫竹院已有5个年头。每当春回大地,它们就会从遥远的北方,飞临紫竹院北小湖的无名岛上。来不及消去旅途的疲惫,它们便开始忙着繁衍后代。趴窝的土墩儿不大,周围横斜着两三支芦苇秆,地上长着些许灌木。雁妈妈是位称职的母亲,不论风吹雨打,她总是一动不动地趴在那儿。遇上阴冷天气,她会从胸口扯下一些绒毛,覆盖在雁蛋上。
灰雁的到来,给附近的居民带来了无限欢欣。头一年,一位不知姓名的老大爷每天准时来到小拱桥上喂雁,一声吆喝,灰羽白臀的公雁闻声踏波而来,伸长了脖颈,美美地享用着丰盛的早餐。一顿饱食之后,大爷弯下腰,轻声地对雁爸爸说:“去,快去,把雁妈妈叫来。”雁爸爸绕过小桥,扑棱棱地游回小岛,不大一会儿,雁妈妈悠悠地游了过来。尚秀云大妈更是细心,抽空缝了个小棉垫,说要给雁妈妈抱窝用。
这样的日子过了很久,未出世的小雁的影子在每个人的心里一日日地清晰起来。可谁知到了小雁快破壳的时候,雁蛋竟不知被谁偷走了。两只灰雁急得围着小岛打转,口中发出凄厉的呼叫。来公园早锻炼的老人们见了直掉泪:“谁家的孩子谁心疼,眼瞅着大雁很快就瘦了,羽毛一点都不水灵了。”大爷心里真不好受,呆呆地看着水面,食也懒得喂了,从此公园里再也不见了他的身影。
四年过去了,同样的一幕上演了四次。秋天到了,灰雁夫妇只得带着失望双双飞走了。老人们总以为它们明年不会来了,可是第二年,它们又飞了回来。再见故友,老人们分外高兴,心里却总有着一份担心,可不能再让它们失望啊!
今夜,我们为你守护
一群名叫“绿色守护者”的年轻人走进了紫竹院公园。
3月20日,北京林业大学科学探险与野外生存协会(简称山诺会)的同学闻讯组织起来,在不长的时间里,200多位同学加入了“绿色守护者”的行列。
3月30日傍晚,孙晓松、姜忠伟、张朝辉、杨俊杰4位同学来到北小湖畔,就地支起了两顶帐篷。帐篷正对着灰雁的“家”。借助望远镜,同学们可以观察到小岛上发生的一切。也就在当天晚上,雁妈妈产下了5个蛋。
从这一天开始,同学们记下了两本厚厚的守护者日记。
4月1日,徐健写道:今天凌晨下起雨来,气温下降了不少,这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困难,但内心一股责任感在驱使着我们,真希望有一天,能看到小雁游在湖面上。
4月3日,周伟超写道:夜间,微风徐徐,但见母雁一动不动地伏在窝上。6点左右,雄雁在东侧亭边出现,不一会儿母雁也出巢,估计是去吃“早餐”。6点5分,母雁在雄雁的护送下,回到巢边,先是用水清洗了一下羽毛,然后就又伏到蛋上。
4月4日,田芳写道:清凉如水的紫竹院。随着黎明的到来,渐渐有了人声、鸟声,新的一天开始了,大雁又平安地度过了一夜。我们的身边,围了一大群人,有询问情况的,有表扬这一义举的,也有关切地用望远镜与我们一块儿观察大雁的。人们的热情增强了我们的信心。我们在心底默默祈祷:愿小雁们平安出世。
4月5日,王煦、李锋写道:也许,有人认为我们很傻,忍饥、受冻,但只要以我们的微薄之力,让小雁顺利孵出,人类能多一个朋友,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再苦、再累也值。
4月12日,高瞻写道:旁边传来咳嗽声。我突然一阵感动:他们病着,也要来守护,可见其心之诚。有言道:心诚则灵。希望我们的行动,能对灰雁有所帮助。
…………
是的,他们在助雁的同时,也从心底发出呼唤:爱护环境,即是爱护人类自己。
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守护者的队伍。紫竹院的青年团员组织起来,在湖边搭起围栏,并提醒过路的游人放轻脚步;公园附近的居民纷纷赶来慰问年轻的守护者们。
4月25日下午1点多钟,人们期待已久的时刻终于来临:一只小雁在蛋壳中探出了毛绒绒的小脑袋,几分钟后,它摇晃着身子蹒跚着挣脱了蛋壳。不多久,“老二”也摇头晃脑地来到蛋壳外面的世界。灰雁夫妇喜不自胜地打量着一双儿女,早已忘记了多日趴窝的辛苦。一直等候在岸边的人群里发出了阵阵轻微的欢呼。
珍惜共有的家园
在喧闹的都市中,在拥挤的人群里,初生的小雁能否平安地长大?
4月27日下午4点整,当北京林业大学的8位同学收好帐篷,打起背包,告别灰雁一家时,他们的脑海中更多地思索着这个问题。
“学生们的自发行动唤醒了人们的环保意识,眼下就是对北京市民素质的一次考验。”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高武副教授不无忧虑地说。
这样的担心并非杞人之忧。
17年前,北京玉渊潭上空的一声枪响至今还让人揪心不已,一只洁白的天鹅永远垂下了它美丽的翅膀,3位同伴彻夜哀鸣,在湖面上低低地盘旋。它的伴侣直颈呆立,不饮不食,入夜凄然离去,飞到一处高岗上哀伤而死。
今年2月,上百只天鹅首次飞临北京市延庆县野鸭湖,一场劫难随即而至,在枪手们的威胁下,它们只得继续北上寻找一方乐土。
受戕害的又岂止天鹅、小雁?人们还清楚地记得,上海的广场鸽最终成了某些人的盘中餐,云南西双版纳的10头野生象成了暴利者的牺牲品,青海可可西里禁猎区的800多只藏羚羊也在劫难逃……
与那只无辜的天鹅相比,与那些未能出世的小雁相比,与更多的惨遭不幸的动物相比,这两只小雁无疑是幸运的。
但是人们不禁要问:明年又该如何,是否继续守下去?“我们今年来守望,就是为了将来不再守望。如果我们年年都不得不来,那才是最大的悲哀。”山诺会的同学这样说。
也许我们能够从这么多人关心小雁,守望小雁的事实中找回一些信心,也许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人与自然会实现和谐共处,也许有一天,保护野生动物会成为我们自觉的行动。这是动物的福音,又何尝不是人类的幸事。
(附图片)
瞧,灰雁一家玩得多开心!施芳摄
紫竹院公园里的守护者施芳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