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我们同是母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0
第7版(副刊)
专栏:

  我们同是母亲
陆星儿
拿起笔,写完题目,我的思绪却突然纷乱,迟迟无法再落笔。原以为,写这类文章对于我并不困难,天天在做着母亲,琐琐碎碎的体会,诉说起来,真可以像流水一般没完没了。曾经,我“诉说”过,还出版了一本小册子《我是母亲》,那时候为自己做母亲的艰辛经常感慨,而这样的一些感慨,多多少少地感动了一些人。但自从接触了几个“脑瘫儿童”和“自闭症儿童”的母亲,又听了她们的“诉说”,我只觉得,在她们面前,我所有的艰辛和困难,都变得无足轻重了。于是,那些曾经的感慨,顿时烟消云散。
生活需要比较,比较让人知足、让人感恩,同是母亲,我很幸福了,至少,我的孩子是健康的。
那一天,走进位于上海小木桥路上的“博爱康健中心”,看到那些无力支撑自己的脑瘫儿童,一个个在干净的地板上东倒西歪的,还有一对五六岁的双胞胎,是两个长得秀气的小女孩,她们面对面地倒着,手里在玩着积木。院长告诉我,这两个小女孩的父母在做小买卖,因为,他们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力量,才能把这样的两个女儿照料成人,而这样的照料究竟有没有“健康成人”的希望呢?为脑瘫儿童而创建这个“康健中心”的高院长,她自己七岁的儿子,就是一个脑瘫患者。整整七年,为了儿子的治疗,她不惜一切代价:辞了效益颇丰的外贸工作,背着儿子走南闯北访医寻药,陪着儿子在医院里度过了一个个盛夏一个个寒冬。这是一个母亲的顽强,一个母亲的不屈不挠。然而,疗效却甚微。但七年的奔波,使她对“脑瘫”这个顽疾有了深切的了解,并对脑瘫儿童的护理和治疗,有了长期的实践,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帮助自己的孩子,也为了帮助别人的孩子,她向社会募捐、集资,然后,找地、找人、找房子、找仪器、找支助者,终于为脑瘫儿童建立了一个“医院”、一个“学校”、一个“新的家”。她和儿子一起,搬进了这个新的家,吃在那里、住在那里、工作在那里,以更大的信心,用更科学的方法,帮助这些无力支撑自己的孩子,学会坐,学会站,学会走,学会说话,学会识字,学会正常孩子所能够做的一切。然而,这“学会”两个字,写起来、读起来,是那么的容易,一挥而就,脱口而出,但是,对于这些脑瘫儿童来说,从一团泥似地瘫在地上到能够坐直,仅仅这一个“学会”,却需要多少时间、多少耐心、多少麻烦、多少毅力?
“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够靠着墙壁坐直了或站立了,他们的父母是多么高兴啊!”高院长对我说:“更高兴的是我,收获最大的是我。因为,与其说是我在帮助儿子,是我在帮助这些孩子,不如说,是儿子、是这些孩子成就了我。回想当初,刚得知儿子患了这样一种疾病时,我眼前漆黑一片,心情黯淡到极点。慢慢的,我才明白,这种与生俱来的疾病,是人类无法避免的问题,总要落到某些人头上,我摊上,要我接受考验,接受生命的挑战,那么,我就得用整个生命去迎接、去对待。我们这样的父母,对我们的孩子,只有一点很小的心愿: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能具备一种生存的能力。仅此而已。”
我知道这“很小的一点心愿”,就是面前这位母亲一生的奋斗目标。这样的一生,不为金钱,不为名利,不为爱情,不为幸福,就为了儿子能够拥有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和尊严。这是最自然的需要,这是最本质的情感——就是生命对生命,除此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成分了。而这样一种自然与本质的母爱,才是真正的伟大。因为,她们付出的一生,真是不期待回报,不收获任何成果的,她们的“成果”就是“爱”本身。
相比这样的母亲、这样的母爱,我才看出,在我的那些做母亲的困难和艰辛里,已经掺杂了很多复杂的东西和复杂的感情。我们在为孩子的付出中,多多少少隐藏着或潜伏着对孩子们种种功利的要求和冀盼,以及对自己的种种满足。由于为现实,为功利,为虚荣心,做母亲的也确实“为”得很困难、很艰辛,由此而生的感慨,也已经超出了“做母亲”这个单纯的话题。
相比这样的母亲、这样的母爱,我才懂得,在做母亲这件事情上,我真是很幸运的,我不该再抱怨任何的困难和艰辛,只应该加倍地珍惜天伦之情,并把母亲的责任完成得好上加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