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玻璃厂的“钢制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08
第2版(经济)
专栏:

  玻璃厂的“钢制度”
吕凤波
当消费者端起北京二锅头酒开怀畅饮的时候,谁能想到,手中的小型酒瓶的产地——河北省沧州市第一玻璃厂,几年前竟是一个行将倒闭的企业。
顺着蜿蜒的京杭大运河,南行200多公里便到了河北省沧县兴济镇。沧州市第一玻璃厂,就坐落在这里。这是一家有300多人的县办集体企业。自1986年以来,由于诸多原因,曾一度红火的玻璃厂连年亏损,资不抵债,成为沧县“三座债山”之一,80%的职工已经放假回家。困难像一块沉甸甸的铅,紧紧压在职工和当地政府领导的心头上。
眼看破瓦窑似的车间、荒草丛生的厂院,一位一米八的大汉坐不住了。他就是厂工会主席宋立新。一连三天三夜睡不好觉的宋立新把毛遂自荐当玻璃厂厂长的报告,正式送交沧县县委、县政府。他写道:我有这般这般秘诀,可让工人重返岗位,使企业扭亏为盈。并说当一回“小镇上的将军”,立下军令状:第一年扭亏,第二年实现利税50万元,第三年利税超百万元。县领导觉得你这个宋立新只要能让职工吃上饭就不简单,死马当活马医吧;至于以后的利润吗,不定也不好,就定1000元吧。
1991年1月1日,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宋立新走马上任了。3月1日,他让下岗两年八个月的职工全部回厂上班。开工第一天,他便向全厂职工组织“假如我是厂长怎么干?”的讨论,向大家问计,请职工献策。一个星期工夫厂办公室就收到合理化建议120条,归纳成25类,经厂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采纳20条,并分期分工落实责任到人。仅内部挖潜一项建议,使原材料、燃料消耗减少,当年就节约了20多万元。
几十个日日夜夜,宋立新带着业务员到京津寻找产品销路,磨破了嘴,跑“断”了腿。在调查中发现,市场上200毫升以下的小玻璃瓶紧俏。宋立新立即决定把开发研制小容量酒瓶作为企业主导产品。很快出现了多家酒厂派员驻厂催货的喜人景象。
面对新的销售形势,宋立新想启用一号炉,扩大生产规模。这意味着又要投资40多万元。一说投资,职工们不寒而栗,有些生产骨干对宋立新说:“你难道不记得了,咱们过去企业亏损,不就亏在一号炉投资上?”宋立新决定向全厂职工问计。他说:“今天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议题只有一个,就是‘假如我是厂长,一号炉到底还投不投资?’请大家三天内交卷。”三天中,人们在宋立新的算细帐、析利弊中心悦诚服了。全厂职工一致通过启动一号炉的技术改造方案。结果,一号炉的技术改造工程,只用了24天就修复点火生产,4个月就收回了全部投资。
向职工问计,靠职代会决策,如今在沧州市第一玻璃厂已成人所共知,人人遵守的“钢制度”,也是宋立新能念活“工人返岗经”的一大奥妙。到1993年底,宋立新向县委、县政府立下的军令状如期实现,企业实现利税146.7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