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悼黄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09
第12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悼黄胄
华君武
黄胄同志走了,他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亲自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民办公助的美术馆——炎黄艺术馆。他是当代的一位国画大家,对人物画有很大的贡献。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中国人物画到了近代,虽然也有过像徐悲鸿、蒋兆和那样受过西方美术教育又有创造能力的高手,但就其整体来说,已逐渐失去其活力,只能去画一些陈旧落套的人物、仕女,已成颓势,因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国画改革,是完全正确的。这是一个大的课题也是一个难题,但是却被青年的黄胄首先突破了。黄胄因家贫,幼年失学,曾受教于国画家赵望云。赵先生是一位有改革意识的国画家,抗战前夕,曾创作大量反映农村凋零生活的速写,在当时的《大公报》连续发表,受到读者的赞赏。我想这对黄胄长期在西北民族地区生活是有启发和影响的。黄胄参军以后,军旅的条件又给了他深入生活的方便,因此50年代,黄胄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边疆民族地区的新人物画,如《洪荒风雪图》、《巡逻图》、《帐篷小学》等等力作。画的雄浑气魄,新的思想内容、生活气息,在人物画创造上,刮起了一股新风,使人们看到,国画也能够艺术地反映中国人民的新生活。这就是黄胄对国画的大贡献,中国美术史上应该大书一笔。
正在黄胄创作的黄金季节,“文革”来了。按理说,他画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作品是应当表扬的,但他却是美术界里最早几个受到公开点名的批判对象,说来滑稽,批判他画的毛驴。黄胄的毛驴为国人所喜爱,曾以礼品赠送外国元首,何罪之有?批判、苦役……“文革”结束不久,原来身体结实的黄胄病倒了,刚过50岁的黄胄就拿起了拐杖,一直到他逝世。
兴建毛主席纪念堂,政府邀请了许多老国画家来为纪念堂作画,后来李先念同志又和谷牧同志要我筹办一个国画创作小组,使许多老国画家得一创作环境,创作的作品得以传世,这就是当时全国国画界都知道的藻鉴堂国画创作小组。黄胄也来参加领导工作,未几又发展筹建中国画研究院,就由黄胄一人来主其事了。黄胄以病残之躯,毫不犹豫地担此重任,事必躬亲。在北京西三环路,一座黑瓦灰墙民居风格的中国画研究院建成了,但黄胄却遭到了诬陷。虽然最后讨还了清白,但他却默默离开了。
黄胄是个爱国主义者,他从旧社会来,更知新社会之可爱;他为人宽厚,能容人,善交友,他的朋友有国家高级领导、爱国侨胞、国际朋友、港澳台胞,大家也乐于和他交往。他后来建立的炎黄艺术馆就得到不少方面朋友的捐赠和国家的帮助,这是黄胄的本领,我敢说,在这方面美术界无一人可和他相比。
黄胄对于老画家是很尊重的,他关心人,免费为他们筹办展览,举办过画展的有黄新波、古元、彦涵、张正宇、黄苗子、华君武等人,过几天还将有罗工柳的油画展出,可惜他已经不能出席了。老画家也愿意和他交往,支持他的工作。彦涵个人就捐赠版画原作70多幅。此外谷牧同志也将收藏的百梅图,全部捐赠给了炎黄艺术馆。
黄胄的病日益严重,近两年都是在医院度过的。我去年也因病两次住院,和他同一层楼,有几件事令我感动:一是病中时有一些普通职工朋友来探视,这是黄胄平易近人的结果;二是我去看他时,他仍念念不忘征求对工作的意见;三是已经不能独立行动的黄胄,每天还靠在床上在一块画板上练字练画。这是一种信念,一种毅力,但也不能不令人黯然。
我曾看到过徐悲鸿先生的一幅画,画着一群逆风而飞的麻雀,题为《逆风》。我在一篇短文中说过,黄胄的一生,从他幼年丧父失学到创作上的艰苦奋斗和长期与病痛的抗争,他不正像这群逆风而飞的麻雀吗?
黄胄老友远行,特写此文悼念。
1997年4月23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