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再看基诺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2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再看基诺山
本报记者任维东
迎着初升的太阳,记者最近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景洪市驱车,沿着弯曲的盘山公路行驶50多公里,来到了坐落于基诺山上的巴坡村。这是基诺族同胞聚居的小山村。
基诺族50年代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农村公社阶段,长期刀耕火种,没有自己的文字,经济十分落后,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1957年建立了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79年6月被国家正式确认为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到1995年人口已发展到17700多人。
1989年11月19日,江泽民同志在云南考察工作时,专程来这里访贫问苦。近8年过去了,这个当年十分贫穷的基诺族小山村现在怎么样了?
山寨静悄悄,与傣家竹楼相近的基诺木楼掩映在绿树丛中,错落有致。循着隐约传来的流行歌曲声,我们上坡找到了村长切布鲁家。从摆设来看,切布鲁的生活是富足的,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都有了。
健谈的切布鲁告诉我们,他家5口人,有两个劳力,3个孩子都在上学,老大考上了州师范学校,吃穿都不愁。今年他打算买辆农用车搞运输。
说起这几年的发展,切布鲁感慨地说:“变化还是不少的。”基诺人已经开始打破旧的传统束缚,打开寨门,走出基诺山,敢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敢到外面经商闯世界。在农业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和乡亲们一样,切布鲁学会了种植茶叶、橡胶、砂仁,去年光这3项收入就达4.9万元。
巴坡村共有78户350个基诺族人,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20元、占有粮食700公斤,除了个别困难户,吃饭已不成问题。
我们走访了几户基诺族人家,发现各家的男女主人都下地劳动去了。在江泽民同志当年去过的沙宝家,房子一侧的正中放着一台“长虹”彩电。在阿仙家,屋里也摆着一台电视机,这个年轻的基诺族姑娘能歌善舞,曾经去昆明、深圳、北京等地演出过,眼界开阔,谈吐不凡。据村长介绍,他们的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
当年总书记来视察时,全村仅有几台黑白电视机,如今电视机家家都有,其中还有8台彩电。还有一些人家购买了录音机、洗衣机。不少茅草房现已换成了新瓦房,家家用上了电灯,喝上了干净水,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村里还出了1个大学生、6个中专生。
切布鲁当村长后,领着乡亲们修通了去山里轮歇地的公路,拖拉机可以直接开进去,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免去了人背马驮之苦。全村还大力发展种植业,新种橡胶200亩、茶叶100多亩、砂仁300多亩,增加了收入。今年,全村计划种植800亩有“水果黄金”美称的西番莲,由州上一家公司包销。
临别前,切布鲁托记者捎个口信到北京。他说:“请告诉总书记,欢迎他再来基诺山,看看这里的变化。我们一定不辜负他的期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