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河东大地筑路潮——运城地区实施公路扶贫战略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2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河东大地筑路潮
——运城地区实施公路扶贫战略纪实
张岸涛侯忠礼
一条条新修的公路,从中条山到汾河湾,从黄河滩到峨嵋岭,纵横交错,宽阔平坦,将1.4万平方公里美丽富饶的山西运城大地装扮得如诗如画。
——“八五”开始,到1995年底,450万河东儿女共投义务工2.5亿个,自筹资金12.1亿元,新建、改建、拓宽干线和县乡村公路24511.1公里,新建干线和县乡村油路(水泥路)5148.6公里。5年修路里程是建国43年修路总里程的5倍还多;
——1996年全区完成新建、改建、拓宽干线和县乡村公路10260.3公里,新建高级、次高级路面2739.8公里,创造全省之最;
——到1996年底,全区3310个行政村全部通机动车,有2935个通公路,占88.6%,有2316个通油路,占70%,全区215个乡镇,有202个通油路,占93%。
逼出来的觉悟
运城,古称河东,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上曾经辉煌。但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却一直步子不大,最大的羁绊就是公路不畅;全区数万亩黄河滩涂和峨嵋岭黄牛系列产品开发,曾先后吸引日本、美国客商前来问津,但由于交通问题,客商扫兴而去,这件事对运城人刺激很大;近年来地区搞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林果业已逐步成为全区的龙头产业,但由于公路不畅,1989年一场连阴雨,万荣县三文的40万公斤优质苹果烂掉,人均损失上百元。公路不通,经济难兴:眼睛不明(商品观念差)、耳朵不灵(市场信息差)、资源没用(产品变不成商品)、人民受穷。活生生的事实迫使运城人反思自省。于是,地委、行署在确立建设“两个基地”(棉果菜畜和农副产品加工)、甩掉“两个包袱”(农民收入低和人均财力低)建成“两个大区”(农业大区和工业大区)的发展思路之后,首先将公路建设作为先导性基础产业,列为“重点富民工程”,作出“动员群众,自力更生,大办交通,兴运富民”的战略决策,并把每年11月份作为全区的“全民义务修路月”,集中组织公路建设大会战。
带出来的高潮
“为官一任,畅通一方”;“修路识干部,工程见政绩”。
在全民义务修路这场人民战争中,各级领导和党员干部身体力行,身先士卒,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91年,“全民义务修路月”开始后,万荣县不开动员会,不发动员令,县委、县政府组织县直机关党员干部3000多人到黄河滩参加整治滩涂、修建道路的义务劳动,新建了一条34公里的高标准通滩路。一级做给一级看,群众跟着党员干,一场规模宏大的筑路运动,就这样悄然展开。
平陆县坡底乡有一条公路,群众称为“阳娥路”。刘阳娥是坡底乡的乡长,在修川姚公路中,她一连两个多月吃住在工地,和群众一起劳动。数九寒天,脸冻得像柿树皮,鞋烂得露出脚趾头。群众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房东大嫂晚上就着煤油灯,一针一线为她做了一双老山棉鞋。群众说:“没有阳娥,哪来的川姚路?”
东沿河公路建设中,鱼林村采取的是任务到人,自愿结合。有些少人无力户,便无人结合。副村长曹小点叫上3个兄弟站出来:“我们弟兄4个都是党员,跟我们来!”别的组20天完成任务,这个“老少组”却在山上顶风冒雪干了一月零四天。小点的爱人每天干半天活,给40多口人做饭,到黄河里挑水,到工地上送水。有人问她累不累,她眼圈红红地说:“咱又不是铁打的,白天硬撑着,晚上骨头就像散了架,可我男人是党员,是干部,只要他能在人前直起腰,我就是死也情愿!”
地区交通局是全民义务修路的指挥中心,局长原泽俭是义务修路总指挥部的办公室主任。在如火如荼的修路热潮中,他和一班人研究制订规划,制订实施方案,搞组织设计,落实目标责任,并带领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分赴各县市检查指导,忙得废寝忘食。一次在绛县现场办公时,由于连日过度的紧张和劳顿,他晕倒在地,可输液期间,还让县交通局的同志汇报工作。
最贵是精神
黄河、条山、黄土地,铸就了河东人粗犷豪放的气度和宽阔的胸怀。为了公路建设,他们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闻喜县侯村乡在安排村通油路工程时,没有安排焦山村,因为这个村太穷。但村民们却提出:“为了不绝后,拼命也要修公路!”这个口号强烈地敲击着每个人的心(由于公路不畅,这个仅400多口人的山村,光棍队伍已增至30余人)。全村上下一心,连投工带捐资达到13.5万多元。经过两个多月苦战,终于开出了通往山外的公路,在庆祝通车典礼上,书记、县长望着焦山村的父老乡亲的高兴劲儿,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稷山县有个叫原保印的农民,患脑瘤症,医生诊断他最多能活三年。他得知自己的病情,毅然决定离开医院:“回!辛辛苦苦挣的钱,不能窝窝囊囊扔在医院里。”病不看了,但他却和原争气、原吉利、苏春龙3人筹资260万元修筑佛营公路,这一惊人之举,几乎使所有的人都大惑不解。他上有70多岁的老母亲,下有残疾的女儿,还有两个未成家的弟弟。原保印说:“人活百岁,终有一死,但要死得有价值。平生有两个心愿:一是乡亲们不再受穷,二是给后辈留下点什么。佛营公路修通,我的愿望可以实现。”这就是这个普通农民的力量源泉。病情最严重时,他走100米要拄着拐棍歇几回,但随着公路的延伸,他竟能奇迹般地爬几里山路而大气不喘。1995年“七一”,他在工地石崖下,庄严地向党旗举起拳头:“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省委书记胡富国在佛营公路通车典礼上高度赞扬说:“这个农民的精神,是一笔伟大财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