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且将心愿绘蓝图——农业部武陵山区10年扶贫掠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2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打好扶贫攻坚战

  且将心愿绘蓝图
——农业部武陵山区10年扶贫掠影
习少颖
1226万人口的武陵山区,地处川、鄂、湘、黔四省市交界处,包括贵州铜仁地区、重庆市黔江地区、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土家族苗族湘西自治州。
这里千峰叠翠,百鸟争鸣;这里走出过贺龙、沈从文等一批重要将领和文人。但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等原因,武陵山人一直贫穷,1985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元,60%人口未脱贫。1986年,农业部在武陵山区实行定点扶贫。
10年过去了,武陵人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228元增加到1995年的825元,贫困人口下降到32.6%。大多数群众生活基本上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向脱贫致富阶段的转变,一些地方开始向“小康”生活迈进。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武陵山区的贫困集中反映在粮食产量的低而不稳,农业部的扶贫工作就由此入手。
10年里,农业部和四地州的同志共同努力,不懈地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坡改梯”、兴修水利工程等农田基本建设,以改善生产条件。
黔江地区8年累计改造中低产田88.7万亩,新增灌溉面积7.7万亩。贵州铜仁地区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该区的5个贫困县10年共建各类水利设施1800多处,有效灌溉面积从1985年的38万亩增加到60万亩。
武陵山区虽然资源丰富,但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科技水平低。从1986年起,农业部在武陵山区实施了温饱工程、丰收计划、绿色证书、种子工程等,推动了该地区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8年后,受益粮食作物达到1056.6万亩,增产粮食7.19亿公斤。“丰收计划”在黔江、铜仁两地区实施后,人均粮食分别由扶贫前的200多公斤增加到373公斤和553公斤。
练成看家本领
要稳定脱贫,还必须立足当地资源,发展支柱产业。这是农业部扶贫工作的第二步。
中国农科院茶叶所的专家论证,武陵山区有发展优质茶的丰富资源和优越环境,于1992年起与贵州印江、石阡等县签订合作协议,开发新茶园,改造老茶园。在专家指导下,印江建成高标准茶园18万亩,研制成的“梵净翠峰”、“梵净雪峰”、“梵净山净芽”等系列茶,在1995年10月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全部获奖。制茶业成为看家产业。
湘西自治州的椪柑业已成为农民摆脱贫困的新经济增长点。1985年,农业部、湖南省农业厅批准了建立武陵椪柑基地的项目建议,并拨款50万元建设山岔坪椪柑母本园。至1995年,全州椪柑面积已达25万亩,挂果11万亩,全年总产值1亿多元,桔农户平均收入过2001元,发展椪柑生产脱贫致富的农村人口达45.8万人。
好钢用在刀刃上
10年间,农业部累计向武陵山区投入扶贫资金8800多万元和化肥、柴油等物资,帮助引进了世界粮食计划署湖南、湖北、贵州省武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日本政府粮食援助等项目,支持地方经济建设。
1986年以来,农业部重点帮助牧渔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对牧渔业19个项目投资418万元,提高该州种畜、种禽和鱼苗鱼种的生产繁殖等供种能力;投资51万元建设了龙山县八面山草场等四大人工草场;投资70万元,协助地方新建一条肉兔、乳猪、家禽综合生产线和牛羊肉分割生产线,推动能带动经济发展的综合性龙头企业形成。
农业部10年来投入黔江地区1030万元扶贫资金,用于粮食和畜牧、水产、果园、蚕桑、药材等支柱产业,共计49个项目。投入贵州铜仁地区扶贫资金1126万元,援助各种项目61个,主要涉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都已先后建成受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