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艺坛楷模”扬名欧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1
第4版(国际)
专栏:舞台内外

  “艺坛楷模”扬名欧洲
王德峰周鸿雁
2月的一个晚上,北风之后的德国萨克森州的汽车城茨维考市雪花飘飞。而市中心人民友谊广场上的红色大篷里却热情洋溢,不时传出的阵阵热烈掌声和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使人们忘记了雪,忘记了冷,整个演出大厅浸沉在如醉如痴如癫如狂的炽热气氛里。这是中国来的战士杂技团“星光灿烂”杂技晚会演出现场。那一阵阵掌声,一阵阵欢呼,是对战士杂技团精彩节目和精湛表演艺术的认同和赞赏。战士杂技团是应荷兰演出公司汉克·梅登先生邀请,自1996年9月19日赴德国、奥地利访问的,这场已是第150次演出,也是战士杂技团迎来的第150个振奋人心的夜晚!
杂技团在德、奥两国24个城市演出221场,观众26万余人次,所到之处,都受到人民和政府高级官员的热烈欢迎。
解放军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是模范文艺单位,1991年被中央军委授予“艺坛楷模”的称号,先后接到过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的邀请,进行了108次访问演出,有14个节目先后在法国、英国、摩纳哥、意大利、比利时、瑞典等国家举行的国际大赛获得金奖。
1996年9月26日在德国卡塞尔市的首场演出告捷,《旋转地圈》、《钻桶》、《女子大跳板》、《柔术转毯》、《对手顶》、《转碟》、《大球高车踢碗》、《女子抖轿子》等传统和创新节目,很快就征服了观众。演出大篷里观众情不自禁鼓掌欢呼,吹口哨,每一个节目都是一个高潮。第二天,卡塞尔市电视台、报纸大张旗鼓地进行了报道,看过首场演出的观众更是有口皆碑。于是中国节目精彩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阿尔卑斯山麓和莱茵河畔。凡列入访问计划的城市,杂技团到达之前便到处贴满了海报,电视台多次预报,报刊连续介绍。到达的当天,市长出面接见,观看首场演出,举行盛大欢迎晚会。德国曼海姆市把战士杂技团看成是光荣的文化使者,把访问演出看成是隆重的节日庆典活动,市政府大楼上悬挂着巨幅中国国旗。市长诺伯特·埃格尔在酒会上热情洋溢地说:“这是德中文化交流的一次重要活动,你们给德国人提供了一次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悠久文化和艺术的良好机会。你们是光荣的使者,我代表曼海姆市32万市民热烈欢迎你们。”事实上,战士杂技团所访问的每一个城市都把杂技团到来当作大事。广大市民更是争先恐后购票,拥有1600多个座位的演出大厅,往往要接待2000多名观众。曾多次在国际大赛中获得金奖的《钻桶》节目表演者、10岁的唐彬彬更是备受青睐。在奥地利韦尔斯演出期间,大篷工作人员自发组织起彬彬俱乐部,只要小彬彬一出场,他们就到台前带头鼓掌、喝彩。
无论在德国,还是在奥地利,观众都为战士杂技团的精彩演出所陶醉,几乎每个节目之后演员都要三番五次地谢幕。
德国和奥地利观众有较高文化素养和鉴赏能力,向以挑剔著称,但这一次竟为战士杂技团的演出所倾倒。这是因为战士杂技团的节目和表演技巧在继承和发扬古老杂技艺术传统的基础上能大胆创新,把杂技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艺术,使观众既能领略到高难度动作惊心动魄场面的刺激,又能从高超的演技中得到美的享受。德国齐根市长肯洛夫看完首场演出后表示要马上给在慕尼黑的儿子打电话,同儿子一起再看一次;茨维考市的一位叫做罗内·希尔德的青年记者,观看了5次,写了4篇报道和评论。一位德籍华人带领全家3次观看演出,第3次看完演出后专门找到杂技团领导宁根福和刘剑锋,充满激情地说:“我好自豪啊!你们给中国人露了脸!你们的演出实在太精彩了!”
在访演期间,德奥两国的新闻媒介均作了大量宣传和报道。有36家全国和地方性电台、电视台录制了专题,有150多家报纸杂志发表了近400篇文章,评价中国杂技艺术的巨大魅力。“中国艺术家用杂技的形体语言表现了舞蹈的梦境。”“表演充满了新意。”“中国杂技表现的美以及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给人以无限的美感和遐想。”
每到一地,杂技团都给儿童医院和残疾儿童送去入场券,有时还为小患者演出小型专场,使小患者很受感动,他们精心制作小礼物回赠小演员。一位儿童医院的院长对杂技团说:“感谢你们为孩子做了一件好事,你们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和平的种子。”威登市的《威登时报》还举办现场拍摄中国杂技演出的摄影活动,获奖者将免费到中国旅游。
全体演职员以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克服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如在德国哈雷市演出时,适逢欧洲50年来最低温度,气温常在零下,暖风机动力油冻结了,大篷没有暖气,台下许多观众身披毛毯看演出,而演员们却身着单薄的演出服,战胜严寒,完成每场演出。他们的精湛表演和吃苦精神使观众深深佩服和感动。
战士杂技团此次访演的成功,又一次证明这个团的演出已达到世界一流艺术水平。(附图片)
(下图为唐彬彬接受电视来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