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书剑征程照晚霞——老作家马少波的壮志情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1
第4版(国际)
专栏:艺与人

  书剑征程照晚霞
——老作家马少波的壮志情怀
张大农
著名戏剧家、文学家马少波今年虚龄八秩,其文学艺术生涯已有65年。13岁就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岁就投身民族解放的戎马生涯,这练就了他坚毅、勤勉的品格。已近耄耋之年的马少波自己这般述怀:“一个革命者尽管已是清霜满头的时候,寤寐以求的是写好人生的压卷篇章,还不得闲暇回首前尘。”事实上,直到今天,马少波也的确仍在笔耕不辍。收入《马少波近作选》的作品基本上是他年届古稀之后的10年间创作的,这些剧本、文论、诗词等累计80余万字。这种旺盛的创作力除了得自于天赋文才,还必须对自己经营的文章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使命感。
马少波初涉文坛时,就将笔触融入民族解放和振兴的历史洪流。少年时期的激扬文字,即饱含着改变旧世界的远大情怀。投身革命队伍后,更是自觉地将手中的笔和枪听命于同一个理想和目标。1941年创作的话剧《指挥》、1943年创作的《木兰从军》,紧密配合了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而1944年创作的京剧《闯王进京》与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分别以文艺和理论的形式蕴含着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转折所作的瞻望和思索。同时,它也为马少波此后在改革中国戏曲文化这一历史性工作中所承担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对中国戏曲文化的改革,是建国以来一项艰巨而意义重大、在今天看来也经得住历史考验的文化改造工程。尽管从50年代初期至“文革”结束,中国社会政治、文化领域经历了多次风风雨雨,但当初戏曲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仍显得客观得当、实事求是且惠及今天乃至今后。这当中,马少波不论作为政策研究制定的参与者,还是具体工作中的主其事者,都显示出他对于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悉心珍重,以及坚定一贯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马少波在主持戏曲改革的具体工作中,与田汉、欧阳予倩、梅兰芳等一代戏剧大师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在处理、把握戏曲界进步与落后、精华与糟粕、神话与迷信、风格流派与门户偏见等错综复杂的关系时,马少波也显示出他高超的理论建树与行政管理才能,这同时也得益于他坦诚待人的儒雅风范和令人景仰的创作才华。
在担任戏曲界繁重的领导工作之余,马少波仍能不断从事各种体裁的文学创作,为戏曲改革和戏曲艺术的繁荣身体力行地添砖加瓦。五六十年代,他独自或参与创作的剧作达30余部,出版的戏剧评论集6本。阳翰笙同志在谈到马少波创作生涯时说:“在党领导戏曲改革半个多世纪的征途中,既肩负着组织领导的重任,又能继抗日战争初期开始的创作生涯,不断有高水平的新作问世的,我认为唯有田汉和少波。”
五六十年代,戏曲改革取得的成就不仅为新中国文化建设事业增添了绚丽的光彩,而且赢得了世界人民对新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马少波多次与楚图南、欧阳予倩、梅兰芳等人率领中国戏曲艺术代表团出访各国,并作为团长率中国青年艺术团参加了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他还在1957年获得了国际舞蹈家协会主席颁发的功勋奖章,以表彰他的艺术成就和对中外艺术交流所作的贡献。
半个多世纪的文坛生涯,特别是解放后从事戏曲改革领导工作的几十年间,马少波与文学艺术界的星宿泰斗们往来酬唱、相互馈赠,不仅佳话贻人,且留下许多珍贵墨宝,其中既有齐白石、田汉、李苦禅、楚图南、赵朴初、王遐举等书画大师的书画精品,也有与梅兰芳等文化名流的翰墨往还。另一方面,马少波65年文坛生涯也充满了瑰丽的色彩,他所经历的艰辛,获得的荣誉都从几十年积攒下来的有关文献资料及手稿中得到反映,它们对于研究中国戏曲改革事业的历程也有丰富的价值。4月25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举办马少波文坛生涯65年祝贺会上,这位80岁的老作家将这些积攒多年的宝贵财富6469件捐赠给国家,由他家乡的山东省烟台市博物馆保管陈列,并专门设立了“马少波文学艺术著作”陈列室。80岁的马少波依然心怀社稷,情系桑梓,人们祝愿他老当益壮,再写新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