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充分认识领袖的权威和作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5
第9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充分认识领袖的权威和作用
吴敏
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党的领袖的一系列科学论述,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伟大创造力的同时,充分认识领袖的权威和作用,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尊重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强调领袖的权威和作用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非常尊重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邓小平同志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同时,邓小平同志也十分强调党的领袖的权威和作用。他说:“马克思主义也从来没有否认领袖人物对于政党的作用。按照列宁的著名的说法,领袖是‘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人们,毫无疑问,他们的这种威信、影响和经验乃是党、阶级和人民的宝贵的财富。对于这一点,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从自己的切身经验中,是感到特别亲切的。”邓小平同志多次谈道:“党中央的权威必须加强。”“有了这个权威,困难时也能做大事。”“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在尊重人民群众伟大创造力的同时,又强调党的领袖的权威和作用,主要因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人民群众伟大创造力的充分发挥,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重视党的领袖的权威和作用。党的领袖和人民群众有着密切的血肉联系,能反映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志,引导人民群众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前进。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举世公认,但也面临着许多严峻的矛盾和困难。在这样的情势下,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既需要更充分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又需要更好地加强领袖的权威和作用,并在实践中注意树立和维护这个权威。
明确领袖是一个集体,领袖集体必须有一个核心
党的领袖是一个“比较稳定的集团”,这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重要思想。邓小平同志一贯坚持这个思想,他说:“从毛刘周朱开始,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成熟的领导集体。”“由党的集体而不由个人决定重大的问题,已经形成一个传统。”“个人决定重大问题,是同共产主义政党的建党原则相违背的,是必然要犯错误的。”同时,邓小平同志对领袖是一个“集团”的思想又有新的发展。他指出:“我们主张巩固集体领导,这并不是为了降低个人的作用,相反,个人的作用,只有通过集体,才能得到正确的发挥,而集体领导,也必须同个人负责相结合。没有个人分工负责,我们就不可能进行任何复杂的工作,就将陷入无人负责的灾难中。在任何一个组织中,不仅需要分工负责,而且需要有人负总责。”80年代末,在党的领导集体新老交替的重要时刻,邓小平同志明确地讲道:“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很长的历史中”,“始终保持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这就是我们党第一代的领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建立了一个新的领导集体,这就是第二代的领导集体。在这个集体中,实际上可以说我处在一个关键地位。”“我们中国共产党现在要建立起第三代的领导集体。”“进入第三代的领导集体也必须有一个核心。”“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邓小平同志的这些重要思想,不仅是对我们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而且也为国际共运的历史经验所证明。恩格斯曾称马克思是“第一小提琴手”,这里所说的“第一小提琴手”和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党的领导集体“核心”的含义很相似。至于列宁在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集体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是人们所公认的。
党的领导集体必须有一个核心,这和党的领袖是一个“比较稳定的集团”,集体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是否相一致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第一,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提出领袖是一个“集团”,坚持集体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目的在于充分体现领袖集体的智慧,以决策的民主化保障决策的科学化。为达到这一目的,还需要以集体内部实行分工负责制与之相配合。没有分工负责制相配合的领导集体,难免会形成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很难有什么工作效率。实行分工负责制,总得有人“负总责”。第二,领导集体各成员的威信、影响和经验,难免会有某些差异,不可能完全等同。其中,威信、影响和经验相对最突出者,尽管他只是领导集体中“平等的一员”,但他在领导集体中实际所起的作用较之其他成员的要大一些,会处于主导地位。第三,党的领导集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要在党内外树立起自己的形象,从人们的一般社会心理需要来分析,这个形象必须有自己的人格化代表。这个人格化代表,和党的领导集体中的负总责者,威信、影响、经验相对最突出者,一般来说是统一的;他自然而然地会成为党的领导集体中的核心。纵观我们党的历史,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均是这样形成的。这是实践的选择,历史的选择。
反对对领袖的个人崇拜,注意维护领袖的威信
鉴于国际共运和我们党深刻的历史教训,邓小平同志坚决反对对领袖人物搞个人崇拜。他在党的“八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曾强调指出:“个人崇拜是一种有长远历史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也不会不在我们党的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有它的某些反映。我们的任务是,继续坚决地执行中央反对把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历史的经验表明,“把个人神化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恶果。”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多次重申:“我历来不主张夸大一个人的作用,这样是危险的,难以为继的。把一个国家、一个党的稳定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是靠不住的,很容易出问题。”同时,邓小平同志又很注重维护党的领袖的威信。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中,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完全否定毛泽东同志的错误思潮。对此,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毛泽东同志不是孤立的个人,他直到去世,一直是我们党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在他的一生中,为我们的党、国家和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80年代末,在党的领导集体新老交替之际,邓小平同志谆谆告诫说:“要有意识地维护一个核心”,“要注意树立维护这个集体和这个集体中的核心。”邓小平同志之所以这样重视维护领袖的威信,主要是因为,党的领袖是按照党章规定的程序推举产生的领导集体,承担着集中全党智慧,领导全党制定并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职责,和党的历史、党的事业、党的威望密切相联。维护领袖的威信,不是为了领袖个人,而是为了增强全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了有效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了维护党的威望、党的团结、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怎样才能做到既维护领袖的威信,又避免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呢?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思想,一是要把党的领导集体的核心看作“党的集体领导中的一个成员”;二是要把领袖人物“在我们党里头的作用说得合乎实际”;三是要客观、公正地评价领袖人物的功过,“实事求是地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领袖是人不是神,“要求一个革命领袖没有缺点、错误,那不是马克思主义”。我们既不能以为领袖人物就没有缺点、错误,而陷入对领袖个人的迷信,也不能因为领袖人物有缺点、错误而忽视其重要作用和功绩,不注意维护领袖的威信。
领袖的威信不是人为地树立起来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党、全国人民心目中树立起了崇高的威信;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全国人民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在全党、全国人民心目中树立起了崇高的威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全国人民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社会政治持续稳定,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也在全党、全国人民心目中树立起了崇高的威信。我们要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必须遵照邓小平同志的谆谆告诫,注意树立和维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威信。这是坚持党性原则的客观需要,是党的事业、国家大局、人民根本利益的客观需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