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睇楼、楼花、换楼和供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2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香港风情

  睇楼、楼花、换楼和供楼
何亮亮
编者按∶香港,这颗璀璨的“东方明珠”,还有整整50天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了。
随着香港回归祖国日近,读者更多地了解香港的愿望也愈加强烈。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我们除开办了“迎九七话香港”栏目,介绍香港的历史和发展外,今天又推出“香港风情”这一新栏目,反映香港社会的方方面面,为您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香港。
不久前,九龙东部面向香港岛的一个建设中的私人住宅区,开放示范单位供人参观,排队参观者竟达数万人。人们很有秩序也很有耐心地排队,领取印刷非常精美的手册,然后依次鱼贯进入示范单位,饶有兴趣地仔细观看。看这个单位的总面积和实用面积有多少,客厅、大小卧室、厨房、卫生间和杂物间(港人称为士多房,储物室之意)的装修和家用电器,一边看,一边品头论足。此谓之睇楼(看楼)。发展商公司的工作人员招呼参观者、维持秩序,忙得不亦乐乎。同时,房地产公司的职员又在附近兜售楼花。楼花的意思就是楼房的期货,正在建设的住宅和办公楼,发展商可以将其预售,有人看好这种楼房,先买楼花,待楼房落成即转手,可获厚利,俗称“炒楼花”。
睇楼是许多香港市民的休闲和商业活动。对于已经有住宅,不管是住公屋还是私人住宅的市民来说,如果不打算买,则看看也是好的,因为发展商往往提供免费交通工具通往有示范单位的建筑工地。近年来香港新建设的住宅都重视绿化场地和休闲、餐饮、运动、购物空间,包括住宅区内的综合性俱乐部,因此参观新的住宅区,可以了解住宅建设和装修的趋势。至于有心“炒楼花”和换楼的人士,当然就更不能错过这种机会。
换楼,意思是已经有自己的私人住宅,但觉得太旧或太小,换较新或较大的住宅。香港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而人口不断增长,尽管政府一直在建设租金较低的公屋和售价较便宜的居屋,私人住宅的供应量也在增加,但是每年数以万计走上社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和新移民,都需要住宅而又不符合入住公屋和居屋的条件,只能租或买私人住宅。因此旧楼总是有卖主,也有买主,换楼的市场就在这里。由于楼价不断上涨,卖出旧楼的价钱通常都比买进的时候高,也就是说能赚,可以买新的或较大的住宅单位。
买楼的市民通常不会一次付清全部房款,因为香港买一套几十平方米的住宅也动辄要几百万港元,大部分工薪阶层只能筹足相当于楼价三成的款之后,再向银行借其余的钱。结果,即使已经住进了新楼,房产权仍然不属于自己,因为房产证作为抵押的凭证放在银行了。例如一对大学毕业后开始工作的年轻夫妇,月收入一共为3万港元左右。买一套不在市中心的400平方米住宅,约需300万港元,他们好不容易凑足90万,再向银行借200多万,如果分20年还,由于利率是浮动的,每个月要还1.5万至2万左右,也就是说,每个月收入的相当一部分要还给银行。香港人很形象地称之为“供楼”,或是自嘲“给银行打工”。这是香港中产阶级普遍现象。
香港现有人口超过630万,土地面积不过1000多平方公里,约为深圳市区土地面积的一半。土地资源缺乏是香港最大的特点,因此楼价的持续上升幅度国际罕见。房地产业成为香港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香港这片土地上积累了庞大的财富。去年香港的国民生产总值大约是1700多亿美元,人均2.32万美元,超过英国和加拿大,接近德国和美国。香港的外汇储备有620亿美元。在香港的生产、市场和日常生活中,房地产业举足轻重。房地产发展商的大公司是股市的主力,楼价升,股市升。香港的人口当中,约一半是住政府楼(包括租、买),其余住在私人住宅。因此,“楼”成为香港人日常生活重要的话题,睇楼、买或炒楼花、换楼和供楼也就成为香港风情的一部分。(附图片)
香港住宅售楼处市民排起长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